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推进年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
邻居节活动为平台 四方联动为机制 构建新型邻里关系 不断推进睦邻文化建设
来源:太原市杏花岭区大东关街道

    大东关街道办事处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东南方向,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主要街巷22条,设有十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户数31576户,常住人口87967人。
    孟子有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则百姓亲睦”,这是古人对乡邻民风的理想。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推进,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却越来越少,旧时融洽的邻里关系逐渐冷落,一扇扇防盗门使彼此变得陌生起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或许是对其最真实的写照。为了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指出和谐社会建设方针,近几年来,我街道以“共建和谐邻里,同享生活品质”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街道为目标,本着立足家庭和谐,带动社区和谐,推动街道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整体工作思路,不断推进睦邻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每年一度的“邻居节”,让大家因节相识、因节相知、因节相助、因节相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贴近生活、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让寂寞的楼道热闹起来、让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唤醒了居民群众心中对和谐互助邻里关系的渴望,人际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邻里感情进一步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合力
    为创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示范街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自觉地将此项工作融合于街道各项工作之中。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主任、社区书记(主任)、辖区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活动工作领导组,街道以开展“邻居节”为沟通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小红帽志愿者互助网络、以楼院长、单元长为骨干的邻里守望队伍和以辖区共建单位支持的后援基地的“四方联动”机制,形成了街、居领导重视、条块配合、单位支持、居民参与、党员奉献的良好势头,全面推进睦邻文化建设的创建工作。

    二、促进邻里和睦,搭好互动平台
    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邻居节”的举办是促进和谐邻里关系的一种好形式、好载体。多年来,在坚持全年活动制度化、经常化的基础上,我们还精心设计“邻居节”活动,使之成为睦邻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成为邻里和谐的主载体。一是突出和谐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多次举办了以“邻里相亲,共建和谐”为主题的“邻居节”活动,为广大居民群众搭建了邻里之间平等互助、和谐健康的交流平台,为建立 “友情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二是活动设计体现了“三个结合”即:⑴是把“邻居节”活动与社区公益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各社区开展了“六上门”特色服务。即:喜事上门祝贺、生病上门看望、丧事上门吊唁、纠纷上门调解、困难上门帮忙、重大节日上门慰问。开展好家庭、好邻里、街居共建三级联创活动。邻里间开展“三多”、“三少”活动。即多宽容谅解,少苛求指责。多沟通交流,少各自封闭。多热心奉献,少冷漠计较。社区广泛开展“四爱”活动。即:爱社区,尽己所能,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小区和楼院的环境整治和绿化养护;爱邻里:为邻居排忧解难,带头营造和谐氛围,自觉遵守《和谐邻里公约》;爱家庭: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营造家庭和谐氛围,动员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爱自己:在单位、在社区、在家庭随时随地讲文明,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法律法规,做遵法守纪的文明市民。开展了“五包五做”活动。即:包一个特困户,做他们的兄弟、姐妹;包一名“两劳释放人员”,做他们的指路人;包一个孤寡老人,做他们的儿女;包一名下岗职工,做他们的参谋;包一名残疾人,做他们的拐杖。⑵是把“邻居节”活动与时政宣传结合起来,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各项方针政策,利用社区楼院黑板报,请居民群众自愿组织自己动手,图文并茂进行学习和宣传。结合全国“两会”、建党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颂党恩演唱会、赛诗会。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由居民中的书画爱好者去捕捉身边的和谐细节、遵章守纪的行为,以和谐邻里书画展的形式进行安全宣传教育。⑶是把“邻居节”活动与提高居民生活品味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好儿媳”课堂、父母亲课堂、“文明持家”竞赛、家庭厨艺赛、“文明出行,从我做起”等活动,丰富了创建活动的内涵;通过组织老年模特队表演、戏剧演唱、邻里趣味运动会等,开展“你我共牵手——睦邻文化乐无穷”活动等。在我街道,每天有5000多人参加的600多支和谐邻里活动团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着邻里幸福、文明和谐的社区风貌,也营造了今日社区“邻里相见招招手、彼此互问候,谁有困难帮帮手、真情做朋友”的浓厚氛围。

    三、互助互爱互享,唱响和谐邻里主旋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是“细胞”生长的空间。和谐邻里的主旋律在于全体居民的互助、互爱和互享。
    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探索志愿者服务新途径的过程中,我们尝到了睦邻文化创建活动带来的“甜头”,形成了“一个中心、十个站所、百支队伍、千人服务、万民受益”的“一、十、百、千、万”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我们组建了一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健全工作制度,在社区建立了十个服务站(所),使点与面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阶段性与持久性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志愿者组织结构的规范化;按照“民需我帮、民求我应”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康复、治保安全、家政服务、就业保障、环保卫生、优抚帮困、敬老助残、计生优质、法律援助等系列服务,使服务更具针对性;我们把由街道党员志愿者、青年团员、企退人员、低保义工、社区干部、机关干部、红领巾志愿者、技工志愿者等9930名志愿者组成的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按照服务项目相同的志愿者统一编入服务队,建立了116支队伍,实行条上领导、块上指导,使运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志愿服务中,大东关地区5万多名居民群众享受了安全、环境、帮扶等方面的各种益处,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得到了较大的实惠。比如老党员尤成云,十几年帮扶“三无老人”李竞,洗衣送饭,清扫卫生,驻军消防支队官兵知晓后,主动加入到服务之中,坚持九载不间断;再如社区干部轮留照顾孤儿安雪培,平时洗衣收拾家,过年过节包饺子买孩子喜爱的文具和食品,还经常帮助孩子请老师辅导学习,几年如一日,“社区妈妈”的称号在居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志愿者服务约98000人次,共为居民节约费用(按市场价计)300多万元,一对一帮助就业困难者安置就业800余人,为残疾人捐款捐物价值5万余元,帮扶残疾人就业200余人。目前大东关地区初步实现了居民生活“零贫困”、老年需求服务“零空白”、残障人士关爱“零遗漏”、失业人员安置“零盲点”。街道多次分别荣获山西省首批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街道、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等光荣称号。70%的社区均达到了示范社区的标准,群众对睦邻里文化建设创建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高达90%,数万居民积极参与。

    虽然我们在创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就理论的高度、活动的深度而言,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今后,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通过创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活动来构建“和谐东关”,建设实力型、民主型、服务型、平安型、生态型、文明型街道,促进街道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和谐,让居民群众充分享受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