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推进年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
创新睦邻小载体 构筑社区大和谐
来源: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
    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脚步,住房的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舒适而宽敞的居住环境和新型的人文环境。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这座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导致了邻里之间很难成多年的老邻居,如今,邻里之间变得陌生了,邻里之间的信任度也降低了。“纵然相逢不相识,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对门有事不管它”,已经成为当今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为了重塑邻里和谐和睦的关系,仙霞新村街道通过倡导互赠一张睦邻卡,建立睦邻友好活动点,举办睦邻文化节活动,使广大居民都能跨过自家门这道坎,让“出入为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成为小区的新风尚,共同建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社区家园。
    一、创新载体,构筑邻里和谐平台
    仙霞新村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六五”规划建设的十二个住宅小区之一,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23个居民区,有居民楼组1830个,实有人口约10万,外来流动人口约占社区总人口的30%。居民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达到了24%以上。近几年来,由于仙霞地区房屋买卖、租赁频繁,小区内新邻居、新住户多,邻里之间互不相识,邻里关系逐渐淡化。社区纯老家庭逐年增加,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部分家庭赡养功能的缺失,加之独门独户,造成老年人社会生活交往日益弱化。为此,仙霞新村街道通过创新睦邻活动载体,建立更加亲密的邻里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的社区氛围。
    ——“睦邻卡”构筑新型邻里关系。2007年仙霞街道开始启动“睦邻卡”工作,卡片上包罗了常用的电话、楼组长和“邻居们”的家庭电话,目前,累计已发放7800张。倡导邻里之间互留电话、互通信息、互帮互助,用“一张睦邻卡,牵起邻里情”,第一步是由各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党员骨干与孤老、独居老人、困难弱势群体一帮一的结对。第二步是引导在职党员、医生、技术工人等有特殊专长的骨干,找到特殊困难群体,一帮几结对。第三步是通过楼组长、居民骨干的广泛参与,倡导普遍性结对。有找门对门的,有找楼上楼下的,互相交换睦邻卡,许下“我帮你、你助我”的承诺,构建起一种互助互信的邻里关系。有了睦邻卡后,仙霞街道居民的生活比以前便利了不少,像古宋小区的党员志愿者贾师傅有维修专长,谁家的煤气灶或电表坏了,一个电话,贾师傅就能马上赶去修好。干部群众们戏言,仙霞社区的热线电话是“邻铃灵”,而这个热线的“分机”就散布在邻居的家里。
    ——“金钥匙”开启邻里关爱之门。“金钥匙”工程的设想,是鼓励居民勇敢地把自家的房门钥匙交给邻居保管。初期,大家还有些疑虑,在街道和居委干部的号召下,党员干部带头把自家钥匙交给邻居,用这把“金钥匙”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信任的心灵之门。86岁的独居老人把钥匙交给了邻居老韩。有一次,老韩敲门,屋里没反应,他赶快跑回家取钥匙打开老人的房门,原来是老人心脏病突发,幸亏发现及时,才抢救了回来。居民们都说,这何止一把“金钥匙”,简直就是“救命钥匙”。楼组长叶富瑞手上有两把邻居家的钥匙,一把是独居老劳模,另一把是一对双职工邻居家的。有了这两把钥匙的信任,老叶经常要到老人家聊聊家常,把邻居家的小女孩领到自己家里做作业,台风或是下雨天的时候,还要帮邻居家关关门窗。这把“金钥匙”,让居民们放心、开心地走出小家,融入楼组大家庭。
    ——“睦邻点”守望相助不出楼组。楼组睦邻点是在一些楼组志愿者的带头下建立起来的,这里既是互相沟通、共同学习的平台,也是互相关心、共同分享的平台。“打一个电话,敲一扇门,聊一会儿天,解一份愁”,“睦邻点”固定在楼组长家里,也流动在楼组居民家里,不仅是楼组里居民的家,也成为邻里缘分的集结点,邻里默契的相融点,邻里守望的相助点。楼组里志趣相投的居民经常串串门、轮流做东,一起聊天解闷、互相帮助。82岁的蓝奶奶对最近的物价有些不满,经常会发发牢骚。睦邻点的活动到了她家,一名在银行工作的邻居为蓝奶奶巧算明细帐,“虽然物价是上涨了,但是老年人养老金这两年上涨幅度更大,以后还要连续上调,党和政府还将不断出台照顾老年人的政策。”蓝奶奶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心情也好起来了。
    古宋小区的“睦邻点”不设在居民家里,而是在楼道内。底层楼道的几平米空间里,一张小方桌,两把折叠椅,报刊杂志免费送进楼组,大家喜欢在这里坐坐,一边找人说说话,一边看看报,楼组居民们定期的学习、聚会活动,也是在这个居民楼里的“大客厅”酝酿筹办的。目前,仙霞街道已建立这样的楼组睦邻点68个。
    ——“睦邻文化节”用文化凝心聚力。社区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言行,又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已经举办五届的睦邻文化节,让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门、走入社区,从互不相识,到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以“和谐仙霞 温馨家园”为主题的睦邻文化节,有百岁老人绣花鞋展献上艺术珍品、江南丝竹民乐团演绎三十年经典、“邻里一家亲活动”倡导邻里互动、“搜星仙霞”卡拉OK大奖赛搭舞台秀才艺、《低碳环保与宜居生活》等专题论坛建言献策。每年的仙霞美食文化节更是吸引众多商家参与,商家让利居民,居民点评商家,众多互动活动,拉近了居民商家的距离。每年的7至11月间,艺术节、科普节、健身节、读书节等专题活动更是掀起了仙霞街道睦邻文化活动的高潮。社区居民、单位相约“居民自己演演给居民看,社区文化展现社区风采”的百姓舞台,用歌声传颂经典,用舞步抒写愉悦,用镜头记录巨变,用关爱汇聚民心。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激发了社区高昂的参与热情,居民、单位、社区共同建设温馨和谐的睦邻家园。
    二、几点体会
    1、以党建引领睦邻文化建设
    在仙霞街道的睦邻文化项目,都是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开展的,充分发挥对睦邻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实实在在地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做到睦邻文化的服务化;注重形式的创新,做到睦邻文化的生活化,注重载体的创新,做到睦邻文化长效化。与此同时,通过睦邻文化的开展,街道各居民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有了大大的提升,党的基层工作得到了来自社区各方更多的支持,党组织、党员的群众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立足社区实际提升睦邻文化特色
    街道坚持在睦邻文化活动中体现社区文化特色,并促进这种文化特色内涵的提升,使其发挥提升社区品位、凝聚社区精神、促进社区认同的载体。仙霞睦邻文化节是在街道原有的金秋旅游节、歌咏节、读书节、全民健身节、科普节等“五大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文艺、文化、体育团队168支。其中,仙霞晚晴读书会已有十五年的历史,随着睦邻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读书会的参与人数从最初的百余人发展到1200人,并且在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捧回了4项大奖。又如,仙霞美食文化节是立足于仙霞路商业街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倡导的是商家、居民亲如一家。连续开展7年来,已经走出仙霞,成为长宁区一个响亮的党建品牌,并作为2011、2012年上海购物节、旅游节重点活动之一,成为仙霞的靓丽名片。此外,街道的睦邻点建设紧扣仙霞社区实际,立足楼组建设基础,使睦邻文化活动更贴近生活、贴近需要、贴近民心。
    3、发展睦邻文化促进社区和谐
    睦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色,但在现代城市社区中,这种优良传统已经严重萎缩,“门对门不相闻”在社区并不鲜见。在仙霞街道的睦邻文化项目中,睦邻文化节是重要的实践载体,并逐步探索从文化活动到促进邻里互信、守望相助、组团式服务,从社区单一性活动到社区单位的主动参与。据统计,通过睦邻文化活动,各居民区共结成各类帮扶对子1652对,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50多支,组建志愿者工作室8个,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多人次。目前,我们共有上海市文明小区26个、平安单位15个,18个居民区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小区。仙霞街道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社区、上海市和谐社区示范街道、上海市平安社区等。
    如今,一年一度的睦邻文化活动不仅成为一项全社区的事务,企业单位也能全力配合活动的开展,不仅将社区居民组织到一起,而且居民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进一步加强邻里之间的团结,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培养居民的自我治理能力、公民参与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使社区睦邻文化向更广泛的内容和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