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推进年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
营造睦邻文化氛围 建设“古韵新姿 睦邻幸福”新紫阳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

    紫阳街道位于上城区南部,地处南宋皇城遗址,因附近有紫阳山而得名。街道东临钱塘江,南连万松岭、飞云江路,西连紫阳山,北靠望江路,下辖上羊市街、彩霞岭、十五奎巷、太庙、候潮门、北落马营、新工、海潮、木场、凤凰、春江、甬江等12个社区,总面积3.49平方公里,辖区现有居民41670户,常住人口82870,外来人口20117。
    一、产生背景
    邻里关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国人以亲密的邻里关系、互帮互助的和睦社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对有些国家冷漠的社区人际关系总有一些优越感。但是,近十几年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多元化、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自私、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的降低。因此,现代都市的邻里之间普遍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距离和警惕,“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心理普遍存在,邻里关系日益冷漠。邻里关系的冷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邻里之间一些小矛盾的升级,导致了社会治安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社会友爱精神的逐步淡化,影响了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生活满足感、幸福感。这种状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新型现代文明人际关系极不协调,与目前倡导的睦邻文化建设背道而驰。
    紫阳街道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深厚的睦邻文化基础。近年来,紫阳街道大力弘扬社区睦邻文化精神,积极创新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形式,将组织和动员群众民主参与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打造“邻里值班室”、“邻里服务中心”、“邻里守望站”、“邻居节”等载体,努力探索民主促民生、参与促自治、协商促和谐的社区社会管理新格局,着力推进睦邻文化建设。
    二、具体做法
    1、推广“邻里值班室”,搭建邻里和谐平台。2009年,街道以上羊市街社区为试点,成立“邻里值班室”,以300户为基数,共设12个点,值班人员由居民小组长、党员及其志愿者等组成。2011年,街道全面推广邻里值班室,在街道各社区组建了89个值班室。从帮邻居收衣服、代接孩子、照看孤老,到协调庭改工程、自来水接入等都有值班员的身影。“邻里值班室”在动员居民参与、加强邻里沟通、强化邻里互助、平息邻里矛盾、收集民情民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载体不仅是居民民主自治平台,更重要的是创新了邻里和谐建设体系,融洽了邻里关系,增强了居民归属感,使得邻里守望相助蔚然成风。
    2、组建“邻里服务中心”,方便邻里大事小情。为方便老小区居民生活,搭建服务平台,街道在全区率先组建成立“邻里服务中心”,提升“大邻里”理念,为居民提供邻里般的便民服务。邻里服务中心为老小区提供准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保洁、保绿、保安、维修、家政服务、管道疏通等几十项准物业相关事务,力争将老旧小区从“三不管”变成“有人管”,极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生活,强化了社会管理职能。截止目前,“邻里服务中心”已接收准物业相关事务1000余件,其中应急突发事务10余件,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与赞同。
    3、运行“邻里关爱驿站”,关爱特殊邻里。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户多”的特点,街道在太庙社区成立了“邻里关爱驿站”,以邻里互助的形式关爱特殊邻里。“邻里关爱驿站”成员由119名志愿者组成,实行邻里“一对一、一对多”志愿者结对。以就近帮扶为原则,对残疾人和高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和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进行逐户走访,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身体和生活情况,目前已有105名老人纳入关爱服务。自邻里关爱驿站运行以来,受到辖区老人、残疾人、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青睐。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志愿者加入到“邻里关爱站”,为关爱特殊邻里献一份力。
    4、举办“邻居节”,和谐邻里关系。近几年,街道和社区举办了多届“邻居节”,通过让居民参与到“邻居节”活动中,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社区生活氛围。街道和社区开展“邻居节亲情茶话会”、邻居互发的“睦邻卡”、“走到一起来,建立新型和谐邻里关系”签名活动、“远亲不如近邻——我眼中的好邻居”演讲会、 “多助一”及“党群结对”扶贫助困活动、为急需帮助的独居老人和病弱老人专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切实促进了邻里相识、相认、相知、相助,形成了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邻居节”,构建和谐社区、创建文明街道,加强荣辱观教育,深化相识、相知、相助,团结、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拉近邻里的距离,促进邻里情感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为打造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区和新的邻里之间重新建立诚信友爱的关系找到了具体有效的载体。
    三、实践效果
    紫阳街道通过弘扬社区睦邻文化精神,加强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形式,完善“邻里值班室”、“邻里服务中心”、“邻里守望站”、“邻居节”等载体,有力促进了睦邻友好关系、基层民主自治、和谐社区建设,着力推进了睦邻文化建设,夯实了社区建设基石。
    1、丰富睦邻文化新内涵。一是政府公共服务与居民志愿服务相结合。促进居民自觉参与和问题解决之间的良性循环,有效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二是传统群众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地导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使邻里值班室担当起微观社会管理的职能,提高政府应对基层复杂问题的效率。三是民主自治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运用自治的方式,让居民养成自觉参与、自我管理、自主服务,逐步将政府单纯提供服务推向社会综合提供服务。
    2、搭建五大专业平台。一是邻里互助的服务平台。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互济互商,使得居民间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二是民情民意的采集平台。准确地收集民情民意,提交居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分析,针对意见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民生实事立项。三是民主协商的参与平台。通过居民源自自我需要而进行的“群众投入”和民主自治,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于是在遇到重大问题或矛盾时建立起一种自觉的民主协商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主的效能和居民的参与度。四是矛盾纠纷的化解平台。倡导平等协商解决纠纷,强调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强调共同体的自我服务,使社区居民在互动协商中,衍生出信任、合作意识和公共精神。五是社区活力的凝聚平台。通过传统方法与专业工作方法的结合,不断健全“社区人”的角色,将广大居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居民们在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地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3、弘扬社区睦邻精神。培育、倡导了新时代的睦邻精神,提倡乐于助人——当邻居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提倡文明礼貌——邻居见面使用文明用语,热情寒暄,减少隔阂;提倡主动谦让——发生邻里矛盾时敢于反省,将心比心,化解矛盾;倡导提高防范意识——发现邻居家门口有异响或陌生人在门外徘徊时,主动询问,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提倡主动当“二传手”——邻居不在家时,代为传言或保管物品;提倡保持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在公共走廊乱堆杂物妨碍交通等等。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定要倍加重视社会的基本细胞——邻里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要以社区为阵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脉搏,引领广大社区群众和家庭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人人讲美德、家家创文明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