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第二届全国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暨伊金霍洛旗“大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专家论证会
聚区域党建合力 创社会管理新路
来源:无锡市崇安区崇安寺街道
崇安寺街道地处无锡核心商务区,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社区10个,常住人口5.8万,党组织216个,党员3224人。辖区以中山路为主轴,云集商务楼宇43栋、企事业单位5000多家、各类社团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150多个。近年来,街道党工委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要求,围绕“党建引领统揽区域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主题,创新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组织架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将区域各类发展资源、党群资源、社会资源有效集聚整合,逐步形成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各类单位党组织为基础,属地各类单位和基层组织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条块融合、区域联动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格局。2011年街道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现将有关做法汇报如下:
一、突出“一核”引领,强化统筹协调
党委领导是“四位一体”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首要要求。我们以固核心、强引领、重保障为要领,按照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同部署、相呼应、共成效的思路,努力坚强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筑牢统揽基础。以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为根本,全面增强党组织内生统揽力。按“党委到社区、支部到小区、小组到楼院、先进到岗位”思路,调优基层组织设置;按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盲区要求,构建 “两新”党建体系,3年新增党组织 128个、党员示范岗335个、覆盖楼栋、企业986家,实现区域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有效覆盖。突出团结、开拓两大重点,强化街道社区两级班子思想政治和领导能力建设,以核心凝聚提升党组织驾驭、统揽社会管理的水平。二是突显引领效应。把党的政治优势作为催生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不断拓展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通过党组织牵头推动、党员示范实践,一年一主题、一类一载体将社会结构转型、管理职能转换与基层需求、群众期盼有效衔接,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堡垒模范作用渗透到社会管理创新各方面、各环节,将社会管理重点难点纳入基层党建整体目标和统一步调,以党建突破带动基层管理服务转型提升。近年,街道党建创新创优项目中65%体现管理创新,辖区新增党员特色团队和服务岗位中80%围绕基层管理。三是强化保障功能。把机制建设作为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积极从队伍建设、网络健全入手,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坚持理念引导、责任分解、激励考评和人文关爱多措并举,狠抓干部队伍执行力、创优力、服务力建设,努力形成同心协力、争先进位的团队氛围。着眼优服务、提效能,全面构建党员干部挂钩服务重点楼宇(企业)、分片包干“两新”党建、条块结合组织区域共建的基层服务联系、工作联动推进网络,以目标定量化、方法模块化、管理一体化,优化街道党组织组织、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实施“两翼”联动,推进社会协同
社会协同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切入点。我们打破原有街道(社区)一元主导、单兵作战的组织架构,将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全面纳入区域发展、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着力构建以属地党组织为“核心”、区域大党建联席会和社会社团联盟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一方面,以组织共建为抓手,构建区域“大党建”体系。突破属地局限,分级设立街道、社区“大党建联席会”,将无隶属关系的各类驻区企事业单位和公共管理资源分层纳入街道、社区基层党建的统筹统配范畴,形成属地党组织一元承载引领、区域各类党组织多元联席兼容的区域“大党建”体系。目前,街道、社区两级共建各类“大党建”联席会12个,其中街道主导的“中山路大党建”联席会常任理事成员已达190多个,覆盖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千余家。另一方面,以行业社团为主体,构建基层自主自治体系。突出资源统筹和创新管理重点,放大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示范效应,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专业社团和自治组织为主体形式,引入理事议事和协商决策模式,将发展、稳定、民生等各类条线资源,区域发展主体、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以平等协商、自我管理、民主自治形式,有机联系、有效组织,真正实现目标同向、管理同步、全民参与、有序自转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有效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共融、互通共赢。目前,街道已建物业管理、老字号餐饮、外文翻译、商贸流通、创意文化等协会、联盟 52个,治安、救助、环保、文体等自治社团62个。
三、构建“三维”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平台建设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我们紧扣商核、红核、文核区位特点,按集约化开发、片区化服务、特色性打造要求,健全区域管理服务体系。一是系统构建综合服务平台。高标准建成3000平米街道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党群综合服务站,将党群、综治、民生等20多个部门职能融合其中,统一服务标准、同步规范管理,集约化为辖区各类单位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管理服务,形成街道和社区两级贯通、双重覆盖的综合性、开放式区域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完善睦邻服务网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群服务中心(站)为基点,以步行10分钟路程为辐射半径,划分管理服务片区,通过联片区、联小组、联楼道、联居民、联辖各类组织等方式,广泛开展民情联系和组团服务,积极构建“便民、健民、乐民、育民、安民”的“10分钟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学习教育、治安安全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精心打造特色服务载体。依托民政、残联等条线建立“中山路民生服务站”,为弱势群体提供解困绿色通道。发挥“第一支部”枢纽作用,设立“中山路党建(党员)服务驿站”,加强区域党建资源共享统筹。在文化特色企业设立“中山路企业文化服务驿站”,引导党建文化融入企业发展。在楼宇建立“楼宇党群服务中心”、“白领生活服务驿站”,为商务群体提供特色服务。在老字号企业设立“行业发展服务驿站”,推动行业互动、自主自治谋发展。
四、探索“四我”实践,推动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我们牢固树立“组织搭平台、群众来参与”意识,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引导凝聚、管理服务的“领头羊”作用,依托社区议事会、听证会实现居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是推进参与式财政预算,探索居民自我决策。在社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引入民主理财机制,由居民代表投票决定优先实施项目,并监督项目的实施和验收。2007年以来,街道累计投入846万元,实施参与式预算项目13个,建成崇安寺街道退休工人活动中心、崇安寺社区蒲公英之家等一批精品项目,受益群众3460多人次。二是推进参与式基层自治,实践居民自我管理。立足区域老小区多、设施老旧、物管矛盾突出等实际,以老新村改造为契机,探索推行业主兼任小区“管家”的物管模式,落实保安、保洁、保绿、房屋维修等“三保一修”服务,建立街道“和谐物业联盟”,实现社会关系协调、管理行为监管的自治自理,使小区治安秩序、居住环境、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居民群众对物业服务满意度大幅提高。三是推进参与式社会服务,实现居民自我服务。实施特殊群体帮扶“七彩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建立“交换空间”绿丝带工作室,为特殊青少年提供疏导矫正服务。建立“阳光邻里”黄丝带工作室,引导新市民家庭建立良好邻里关系。建立“社区戒毒康复”棕丝带工作室,帮助戒毒人员重新回归社会。建立“老伙伴客厅”,组织发动老年人自主为已服务。四是推动参与式文明创建,促进居民自我发展。整合运用第一支部党建基地、二泉映月广场、秦起广场、老图书馆、无锡解放日升旗台、阿炳故居、百姓舞台等资源,发挥人气聚集、正气聚集、资源聚集优势,广泛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志愿服务,使崇安寺区域成为全市全区文明创建主阵地和展示窗口。
五、凝聚“五方”合力,形成长效机制
机制创新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我们坚持服务驱动、发展引擎、骨干支撑、载体突破、激励保障,五管齐下、五力并举,初步形成区域“五力合一”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一是服务先行催生向心力。专门组建跟踪挂钩、信息联络、志愿服务等队伍,广泛开展“送服务上门、送健康到家、送关怀进企业”、党员干部挂钩服务社区等活动,在主动服务、精细服务中赢得区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信任,切实提升属地党组织凝聚力。区域各类组织在街道引导下,不断强化社会责任,自觉融入区域资源整合,主动参与属地志愿服务和为民奉献等社会活动,真正形成同心同向局面。二是发展共赢提升源动力。营造“企业兴社会和地区旺”的共同氛围,找准区域发展、企业生存、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居的共赢点,依托“一核两翼”组织架构,分类分级建立区域发展定期通报、重大事项协商共议、突发事件协调会办、重点工作共商共推、重要政策意见征询、重要成员定期走访等制度,在经济发展、人文共创、社会管理、和谐维稳等方面扩大社会参与度、形成共同决策,提升各类组织自主发展的科学性、融入发展的主动性、推动发展的有效性,形成区域联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骨干培育激发创造力。注重力量整合,加大条线干部进社区挂(兼)任力度,选优配强区域各类党组织、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领头雁”和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强化基层各类组织和社团班子的优化调配。注意通过业务拓展培训、定期走访交流和“两代表一委员”推优等途径加大对各类基层组织“领头雁”的培养扶持,不断强化基层骨干队伍建设。目前,已有3名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提任社区书记,45名社区党员骨干担任各类社团组织、居民自治组织负责人,16名辖区基层组织负责人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同时,进一步放大骨干单位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培育中国银行、天一医院、摩天360等先进典型,以样板效应促区域化进程。四是载体创新彰显实效力。按“围绕属地找结合、围绕服务谋实效、围绕创新抓亮点”思想,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拓展联动形式,切实融同创目标、享共建资源、化群众期盼于实实在在行动。先后创设“道德银行”、“党课超市”、“一站五卡550”等特色载体,组织开展“核心在支部、热心在党员、真心换民心”、“双百三解”下基层、民生项目“双认承诺”等主题活动,真正让区域资源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向流动和有效配置,让辖区各类组织在齐抓共管中实现区域有为、行业有位、发展有力。五是双向激励增强生命力。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各类组织“双评”机制。一方面,街道把辖区各类组织参与区域共建、服务区域发展的情况,列为各类推优评先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区域各类组织依托行风评议、业绩考核、任免考察等平台,对街道社区做出评价认定,努力在互动互评中促进区域化进程长效持续。
八年实践,带来街道和商圈区域发展、社会管理、党的建设的全面蓬勃发展。一是区域党建辐射影响不断拓展。街道“大党建”成员从42家迅猛发展到190多家,各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突破600家,“两新”组织3年覆盖千余家,基层各类组织主动融入属地、参与共建意识空前增强,互惠共赢优势不断放大。二是区域发展转型势头持续强劲。街道经济指标三年实现增幅20%以上,财税份额超区50%。区域产业转型提升质效明显,龙头商贸不断壮大,高端商贸强势引入,税收超亿元楼宇达5栋,超千万元楼宇达15栋,楼宇税收年均增幅50%,高端商贸业和楼宇经济第一高地特质不断突显。三是区域资源聚合效应不断放大。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共建共享格局不断巩固,区域资源应用效益和服务整合能力明显提升。“三联创五双争”、“三减三增”等一批民生项目先后涌现,“天一保健工作室”、“外语教辅工作室”等一批服务团队品牌打响,党员志愿队伍从120人增至1200人,成员单位每年帮扶困难群众2000人次,资助资金逾100万元。四是社会和谐稳定成效充分彰显。社区扁平化管理、老新村业主自治、社会矛盾零上缴等社会管理举措,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经验。中山路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许多成员单位在发展业绩、窗口形象、服务质量等方面步入全国全省同行前列。热心公益、规范秩序、热情服务、美化环境已内化为区域各行各业、各类组织的自觉行为。
回眸历程,每一点收获都为基层党建引领发展、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启示。一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强化核心、多方联动的基本思路。要以区域组织领导、资源统筹、发展引领的主体姿态,坚定不移的坚持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地位。要注意依靠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来实现党建共抓、难题共解、大事共商、利益共享局面形成。要通过完善领导体系、优化组织结构、强化驾驭能力,切实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二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永恒主题。要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和谐作为根本切入点,围绕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主题,将区域各利益主体的思想认识和目光力量统一到区域共建共管上来,努力在服务大局实践中推动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同步提升。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稳定各领域的政治优势,在集聚各方资源、拓展工作平台上不断发力,促进区域发展和党建实效全面彰显。三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共建共享、互惠共赢的主要路径。要以共识理念的达成、共建平台的搭建、共管合力的集聚为重点,在创新手段、健全机制过程中寻求优势互补、多方联动、区域共赢的有效路径,努力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火车头”效应为区域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界“动车组”效应,依托科学合理的方式和路径,将区域党建的强大活力传递给“每节车厢”,从而实现“四位一体”、区域共进局面的健全。四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传承发展、机制创新的科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坚持、脚踏实地的创新是“中山路大党建”的重要经验。只有始终坚持边做边改、边探索边反思、边坚持边开拓,将眼光集聚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沟通协调等机制和工作联动、综合服务等体系的构建健全上,才能最终把发动、组织和调动区域力量,从靠面子、靠感情维系沟通转到靠制度协调和约束上来,真正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符合实际的党建引领社会管理新路。
一、突出“一核”引领,强化统筹协调
党委领导是“四位一体”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首要要求。我们以固核心、强引领、重保障为要领,按照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同部署、相呼应、共成效的思路,努力坚强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筑牢统揽基础。以基层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为根本,全面增强党组织内生统揽力。按“党委到社区、支部到小区、小组到楼院、先进到岗位”思路,调优基层组织设置;按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留盲区要求,构建 “两新”党建体系,3年新增党组织 128个、党员示范岗335个、覆盖楼栋、企业986家,实现区域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有效覆盖。突出团结、开拓两大重点,强化街道社区两级班子思想政治和领导能力建设,以核心凝聚提升党组织驾驭、统揽社会管理的水平。二是突显引领效应。把党的政治优势作为催生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不断拓展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通过党组织牵头推动、党员示范实践,一年一主题、一类一载体将社会结构转型、管理职能转换与基层需求、群众期盼有效衔接,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堡垒模范作用渗透到社会管理创新各方面、各环节,将社会管理重点难点纳入基层党建整体目标和统一步调,以党建突破带动基层管理服务转型提升。近年,街道党建创新创优项目中65%体现管理创新,辖区新增党员特色团队和服务岗位中80%围绕基层管理。三是强化保障功能。把机制建设作为党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积极从队伍建设、网络健全入手,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坚持理念引导、责任分解、激励考评和人文关爱多措并举,狠抓干部队伍执行力、创优力、服务力建设,努力形成同心协力、争先进位的团队氛围。着眼优服务、提效能,全面构建党员干部挂钩服务重点楼宇(企业)、分片包干“两新”党建、条块结合组织区域共建的基层服务联系、工作联动推进网络,以目标定量化、方法模块化、管理一体化,优化街道党组织组织、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实施“两翼”联动,推进社会协同
社会协同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切入点。我们打破原有街道(社区)一元主导、单兵作战的组织架构,将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全面纳入区域发展、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着力构建以属地党组织为“核心”、区域大党建联席会和社会社团联盟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一方面,以组织共建为抓手,构建区域“大党建”体系。突破属地局限,分级设立街道、社区“大党建联席会”,将无隶属关系的各类驻区企事业单位和公共管理资源分层纳入街道、社区基层党建的统筹统配范畴,形成属地党组织一元承载引领、区域各类党组织多元联席兼容的区域“大党建”体系。目前,街道、社区两级共建各类“大党建”联席会12个,其中街道主导的“中山路大党建”联席会常任理事成员已达190多个,覆盖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千余家。另一方面,以行业社团为主体,构建基层自主自治体系。突出资源统筹和创新管理重点,放大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示范效应,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专业社团和自治组织为主体形式,引入理事议事和协商决策模式,将发展、稳定、民生等各类条线资源,区域发展主体、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以平等协商、自我管理、民主自治形式,有机联系、有效组织,真正实现目标同向、管理同步、全民参与、有序自转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有效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共融、互通共赢。目前,街道已建物业管理、老字号餐饮、外文翻译、商贸流通、创意文化等协会、联盟 52个,治安、救助、环保、文体等自治社团62个。
三、构建“三维”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平台建设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我们紧扣商核、红核、文核区位特点,按集约化开发、片区化服务、特色性打造要求,健全区域管理服务体系。一是系统构建综合服务平台。高标准建成3000平米街道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党群综合服务站,将党群、综治、民生等20多个部门职能融合其中,统一服务标准、同步规范管理,集约化为辖区各类单位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管理服务,形成街道和社区两级贯通、双重覆盖的综合性、开放式区域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完善睦邻服务网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群服务中心(站)为基点,以步行10分钟路程为辐射半径,划分管理服务片区,通过联片区、联小组、联楼道、联居民、联辖各类组织等方式,广泛开展民情联系和组团服务,积极构建“便民、健民、乐民、育民、安民”的“10分钟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生活保障、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学习教育、治安安全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精心打造特色服务载体。依托民政、残联等条线建立“中山路民生服务站”,为弱势群体提供解困绿色通道。发挥“第一支部”枢纽作用,设立“中山路党建(党员)服务驿站”,加强区域党建资源共享统筹。在文化特色企业设立“中山路企业文化服务驿站”,引导党建文化融入企业发展。在楼宇建立“楼宇党群服务中心”、“白领生活服务驿站”,为商务群体提供特色服务。在老字号企业设立“行业发展服务驿站”,推动行业互动、自主自治谋发展。
四、探索“四我”实践,推动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我们牢固树立“组织搭平台、群众来参与”意识,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引导凝聚、管理服务的“领头羊”作用,依托社区议事会、听证会实现居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是推进参与式财政预算,探索居民自我决策。在社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引入民主理财机制,由居民代表投票决定优先实施项目,并监督项目的实施和验收。2007年以来,街道累计投入846万元,实施参与式预算项目13个,建成崇安寺街道退休工人活动中心、崇安寺社区蒲公英之家等一批精品项目,受益群众3460多人次。二是推进参与式基层自治,实践居民自我管理。立足区域老小区多、设施老旧、物管矛盾突出等实际,以老新村改造为契机,探索推行业主兼任小区“管家”的物管模式,落实保安、保洁、保绿、房屋维修等“三保一修”服务,建立街道“和谐物业联盟”,实现社会关系协调、管理行为监管的自治自理,使小区治安秩序、居住环境、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居民群众对物业服务满意度大幅提高。三是推进参与式社会服务,实现居民自我服务。实施特殊群体帮扶“七彩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建立“交换空间”绿丝带工作室,为特殊青少年提供疏导矫正服务。建立“阳光邻里”黄丝带工作室,引导新市民家庭建立良好邻里关系。建立“社区戒毒康复”棕丝带工作室,帮助戒毒人员重新回归社会。建立“老伙伴客厅”,组织发动老年人自主为已服务。四是推动参与式文明创建,促进居民自我发展。整合运用第一支部党建基地、二泉映月广场、秦起广场、老图书馆、无锡解放日升旗台、阿炳故居、百姓舞台等资源,发挥人气聚集、正气聚集、资源聚集优势,广泛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志愿服务,使崇安寺区域成为全市全区文明创建主阵地和展示窗口。
五、凝聚“五方”合力,形成长效机制
机制创新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我们坚持服务驱动、发展引擎、骨干支撑、载体突破、激励保障,五管齐下、五力并举,初步形成区域“五力合一”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一是服务先行催生向心力。专门组建跟踪挂钩、信息联络、志愿服务等队伍,广泛开展“送服务上门、送健康到家、送关怀进企业”、党员干部挂钩服务社区等活动,在主动服务、精细服务中赢得区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信任,切实提升属地党组织凝聚力。区域各类组织在街道引导下,不断强化社会责任,自觉融入区域资源整合,主动参与属地志愿服务和为民奉献等社会活动,真正形成同心同向局面。二是发展共赢提升源动力。营造“企业兴社会和地区旺”的共同氛围,找准区域发展、企业生存、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居的共赢点,依托“一核两翼”组织架构,分类分级建立区域发展定期通报、重大事项协商共议、突发事件协调会办、重点工作共商共推、重要政策意见征询、重要成员定期走访等制度,在经济发展、人文共创、社会管理、和谐维稳等方面扩大社会参与度、形成共同决策,提升各类组织自主发展的科学性、融入发展的主动性、推动发展的有效性,形成区域联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骨干培育激发创造力。注重力量整合,加大条线干部进社区挂(兼)任力度,选优配强区域各类党组织、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领头雁”和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强化基层各类组织和社团班子的优化调配。注意通过业务拓展培训、定期走访交流和“两代表一委员”推优等途径加大对各类基层组织“领头雁”的培养扶持,不断强化基层骨干队伍建设。目前,已有3名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提任社区书记,45名社区党员骨干担任各类社团组织、居民自治组织负责人,16名辖区基层组织负责人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同时,进一步放大骨干单位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培育中国银行、天一医院、摩天360等先进典型,以样板效应促区域化进程。四是载体创新彰显实效力。按“围绕属地找结合、围绕服务谋实效、围绕创新抓亮点”思想,积极创新活动载体、拓展联动形式,切实融同创目标、享共建资源、化群众期盼于实实在在行动。先后创设“道德银行”、“党课超市”、“一站五卡550”等特色载体,组织开展“核心在支部、热心在党员、真心换民心”、“双百三解”下基层、民生项目“双认承诺”等主题活动,真正让区域资源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向流动和有效配置,让辖区各类组织在齐抓共管中实现区域有为、行业有位、发展有力。五是双向激励增强生命力。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各类组织“双评”机制。一方面,街道把辖区各类组织参与区域共建、服务区域发展的情况,列为各类推优评先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区域各类组织依托行风评议、业绩考核、任免考察等平台,对街道社区做出评价认定,努力在互动互评中促进区域化进程长效持续。
八年实践,带来街道和商圈区域发展、社会管理、党的建设的全面蓬勃发展。一是区域党建辐射影响不断拓展。街道“大党建”成员从42家迅猛发展到190多家,各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突破600家,“两新”组织3年覆盖千余家,基层各类组织主动融入属地、参与共建意识空前增强,互惠共赢优势不断放大。二是区域发展转型势头持续强劲。街道经济指标三年实现增幅20%以上,财税份额超区50%。区域产业转型提升质效明显,龙头商贸不断壮大,高端商贸强势引入,税收超亿元楼宇达5栋,超千万元楼宇达15栋,楼宇税收年均增幅50%,高端商贸业和楼宇经济第一高地特质不断突显。三是区域资源聚合效应不断放大。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共建共享格局不断巩固,区域资源应用效益和服务整合能力明显提升。“三联创五双争”、“三减三增”等一批民生项目先后涌现,“天一保健工作室”、“外语教辅工作室”等一批服务团队品牌打响,党员志愿队伍从120人增至1200人,成员单位每年帮扶困难群众2000人次,资助资金逾100万元。四是社会和谐稳定成效充分彰显。社区扁平化管理、老新村业主自治、社会矛盾零上缴等社会管理举措,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经验。中山路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许多成员单位在发展业绩、窗口形象、服务质量等方面步入全国全省同行前列。热心公益、规范秩序、热情服务、美化环境已内化为区域各行各业、各类组织的自觉行为。
回眸历程,每一点收获都为基层党建引领发展、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启示。一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强化核心、多方联动的基本思路。要以区域组织领导、资源统筹、发展引领的主体姿态,坚定不移的坚持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地位。要注意依靠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来实现党建共抓、难题共解、大事共商、利益共享局面形成。要通过完善领导体系、优化组织结构、强化驾驭能力,切实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二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永恒主题。要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和谐作为根本切入点,围绕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主题,将区域各利益主体的思想认识和目光力量统一到区域共建共管上来,努力在服务大局实践中推动党的建设与社会管理同步提升。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稳定各领域的政治优势,在集聚各方资源、拓展工作平台上不断发力,促进区域发展和党建实效全面彰显。三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共建共享、互惠共赢的主要路径。要以共识理念的达成、共建平台的搭建、共管合力的集聚为重点,在创新手段、健全机制过程中寻求优势互补、多方联动、区域共赢的有效路径,努力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火车头”效应为区域各类组织和社会各界“动车组”效应,依托科学合理的方式和路径,将区域党建的强大活力传递给“每节车厢”,从而实现“四位一体”、区域共进局面的健全。四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把握传承发展、机制创新的科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坚持、脚踏实地的创新是“中山路大党建”的重要经验。只有始终坚持边做边改、边探索边反思、边坚持边开拓,将眼光集聚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沟通协调等机制和工作联动、综合服务等体系的构建健全上,才能最终把发动、组织和调动区域力量,从靠面子、靠感情维系沟通转到靠制度协调和约束上来,真正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符合实际的党建引领社会管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