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第二届全国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暨伊金霍洛旗“大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专家论证会
建立社区大党委新体制 区域化党建着力提升
来源: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
    2012年9月,芜湖市镜湖区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试点进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减少管理层级,撤销原弋矶山街道设立了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实行区直管社区。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在推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工作中,贯彻落实区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对各社区党委进行扩编增容,将驻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一把手”吸纳进各社区党委,组建了9个社区大党委,形成了以区域内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基本概况
    镜湖区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镜湖区西北部(赤铸山西路15号),东起银湖中路,西临长江,南至赭山西路,北至天门山西路。下设花园、绿影、王家巷、陡门口、小赭山、荷塘、红星、杏园、香苑9个社区,总户数3.9万户,总人口约11万人,面积5.5平方公里,境内公共单位46家。
    近年来,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党建强基工程”、“创业富民工程”、“文明创建工程”、“服务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平安创建工程”等“六大工程”,着力建设“宜居家园”、“文明家园”、“爱心家园”、“文化家园”和“平安家园”等“五型幸福家园”,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克难奋进,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全国社区工作创新成果百花奖”、“全国社区养老服务先进街道”、“全国社区服务先进街道”、“全国优质服务窗口”、“全国学习型街道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荣获芜湖市创建“无毒社区”先进单位和“平安(中心)街道”荣誉称号。
    二、建立“大党工委”的背景和起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区的工作任务日益增大,特别是文明创建、经济发展、综治维稳、再就业以及流动党员管理等工作任务,给社区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党员构成和组织类型日趋多样,社区与驻区单位联系日趋紧密。然而当前社区与驻区单位在党的组织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的现状,使社区党建工作与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因缺乏有效平台和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横向协调的权威性较小,驻区单位和社区党建工作之间协调沟通难。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社区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加,对社区服务资源需求加大,但驻区单位服务资源对外开放不足,资源优势互补较难,制约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缺乏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多数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八小时”外参与社区共建意识比较淡薄,参与社区活动较少,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不够。
    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根据当前党建工作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形势,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要实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必须立足形势,统筹全局,从体制机制改变党组织设置模式,成立“社区大党委”,广泛吸纳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建立以社区党建工作为基础,以驻区单位党建工作为依托,以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共建协作机制为关键,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从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实现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为此,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在总结党建协调委及实施“173”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资源,在镜湖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探索推行“社区大党委”制,有效破解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社区党员作用发挥难等诸多难题,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对于整合社区内各种优势资源,凝聚起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主要做法
    新建立的社区大党委通过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经常指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定期议定共驻共建具体工作事宜等途径和形式,使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党组织和驻街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同明确任务,共同组织实施。
    (一)适应新要求,积极构建社区党建大网络
    我中心党工委坚持 开展好“共驻共建”活动,以整合社会资源为抓手,积极构筑社区“大党建”网络,不断将工作的触角向驻地单位党组织延伸。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和社区党委主要领导深入走访调研,宣传“大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与辖区公共单位达成共识。工作中,把辖区内社区、行政事业单位、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一盘棋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职能,凝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各自职能创先争优,合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率。
    一是强化组织完善制度。成立了由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牵头、辖区内36家企事业和社区党组织组成的“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各社区成立”党建协调小组”, 将辖区内芜湖公交集团、中铁芜湖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弋矶山医院、田家炳实验中学、芜湖大江造船有限公司等20余家驻地单位党政“一把手”吸纳到社区党委班子,制定了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包片制度、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驻地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委定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制度,构建起了社区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联系协调机制。
    二是合理整合党建工作资源。为让不同领域的党建资源优势在社区整合起来,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以服务为重点,积极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各项特色服务实践活动,使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由“松散型”变为“紧密型”,为更好的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落实责任目标,扎实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我中心创造性的将社区党建协调委成员单位扩大为辖区内57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并与各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大力实施“173”工程,即“1”个龙头:以加强党建工作为龙头;“7”个积极参与: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文明创建活动、“一米阳光”志愿服务、“365幸福家园计划”、以“党员议事会”为代表的社区民主自治、和谐社区建设、社区其他重点建设工作;“3”件实事:共建单位每年为结对社区办三件实事,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为基层党的建设增加活力,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激发了基层党建的活力,推动了基层党建区域化。
    (三)创建活动载体,不断拓展社区党建服务群众新领域
    我中心将百姓需求做为工作的第一信号,不断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强化社区服务等方面着力,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目标要求,以提高辖区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目的,创新设立各类为民服务载体,发动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以“大党建”建设,促进“和谐幸福家园”建设。
    1、“邻里节”促进睦邻文化建设。从2008年开始,我们以建设“睦邻文化”为主线,创造性地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平台、载体,努力构建互助友爱的新型邻里关系。通过邻里节、睦邻点、睦邻卡等载体,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培育了社区精神,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的认同感、凝聚力,营造了共建和谐、共享温馨的浓郁氛围,进一步构建了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公共服务中心自创的“邻里节”,2011年被区委、区政府推广为全区的三大品牌“节庆”之一。
    2、“爱心六敲门”实施惠民工程。2010年,针对退休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从综合宏观服务向更加注重细节服务转变,从坐等上门的“要我服务”向主动寻求的“我要服务”转变,联系辖区党建协调委成员单位,推出“爱心六敲门”活动,即:喜事上门祝贺,生病上门看望,困难上门帮助,纠纷上门调解,丧事上门吊唁,重大节日上门慰问。主动深入老人家中走访调研,了解老人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老人的困难和需求记录下来,为老人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从生活上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关怀,通过创办“夕阳厨房”、 开办生日聚会、发放护理券和服务卡、发动辖区单位结对帮扶等实际行动,用真心、诚心和爱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为构建文明和谐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65幸福家园”建设宜居家园。2011年,公共服务中心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发挥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和志愿互助力量的作用,创造性走出一条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建立365“幸福家园”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和38家辖区单位特约加盟服务点,组建三级“爱心服务网”。公共服务中心全年拿出约20万余元,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代金券、爱心服务卡等载体,将服务对象覆盖到辖区包括三无老人、空巢老人、低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妇女儿童等所有需提供社会服务的居民,使辖区5万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等六大系列40余种服务,打造社区高效、快捷、便民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
    4、“党员议事会”推进社区民主自治。2011年,公共服务中心创新设立的“党员议事厅”被镜湖区委提升为“党员议事会”制度在全区推广,我公共服务中心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选举社区内群众威信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普通党员志愿者、辖区单位党组织党的党员代表和部分辖区内的区党代表,分别成立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的“党员议事会”,并吸纳辖区内的公共单位加入,实行“议事会+议事箱+议事栏”的民主议事机制,建立月例会制度、半月反馈制度、走访群众制度和党员奉献日制度,不断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实现了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同频共振”。
    5、“一米阳光”党员志愿服务工程情暖民心。以“党员志愿自治议事、党员志愿示范引领、党员志愿团体共建、党员志愿睦邻互助、党员志愿特色载体、党员志愿常态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提炼创新特色,深化推动“一米阳光?社区先锋”党员志愿服务工程。通过党员志愿者认岗奉献、“家庭党校”、“一米阳光”党员“楼栋长”制度等活动载体,积极发动社区和成员单位党员当好义务巡逻员、人民调解员、民意调查员、便民服务员、心灵疏导员、政策宣传员、文化传播员、社区建设员,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实实在在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实现了“服务居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要求,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团市委在我街建立全市首家“一米阳光”青少年服务实践基地。
    四、主要成效
    建立社区大党委,是党组织在设置形式上的创新,目的是利用党组织的力量深入推动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开展“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活动。“社区大党委”的建立,使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的关系由过去的“分散型”、“松散型”变为“紧密型”,各级别驻街单位党组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实现城市党建主体由社区“一元化”向各成员单位“多元化”的转变;使社区党建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和有效配置,为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搭建起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条件;打破以往社区党建工作自我封闭、自我管理的传统格局,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对整合社区内各种优势资源,凝聚起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抓社区党建思路上实现了由抓社区党建转变为抓区域党建,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了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社区大党委根据各成员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和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并签订共驻共建责任书。有的驻区企业为社区无偿提供活动场所,有的还在清理社区环境、帮扶困难群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仅增强了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还呈现了社区和驻区单位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局面。
    二是改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社区大党委体制打破了以条块分割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党建工作格局,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化组织。当居民与驻社区单位之间发生矛盾时,各有关单位和社区党员共同配合,作好思想疏导、引导,化解矛盾;成员单位与居民共同参与帮困助学、扶老助残等活动。成员单位与各社区建立了信息联系,随时沟通治安情况,确保一方平安。企事业党组织积极动员干部职工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文体队伍,实现了文体活动联谊。
    三是充实了党组织在社区的工作力量。社区大党委体制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大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力度,参与社区活动的党组织数量增加,除了社区党组织隶属各党支部外,还有成员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的党员人数增多,除社区党组织隶属的党员外,还有在职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