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年启动仪式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
践行雷锋精神 传承奉献美德 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坐落于和平区西南部,占地面积1.77平方公里,有居民19293户,63200人,其中注册志愿者11921人,团体会员单位131个。1989年,新兴街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24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引领下,新兴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务实创新的前进步伐,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发展前景,努力实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与时俱进,在进步中成就辉煌。曾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全国优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等30余项国家级荣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普及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两者一脉相承,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新兴街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始于1988年10月,当时朝阳里社区为解决13户居民的生活困难,13名社区积极分子自发组成了服务小组,开展了义务包户服务,也开启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先河。1989年3月18日,新兴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2009年,在新兴街社区志愿者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国家民政部专题发文,确认新兴街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
    24年来,新兴街将雷锋精神与“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精神统一起来,使雷锋精神转化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由最初的13人发展到目前的17651人,志愿者注册人数11926人,团体会员单位131个。二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宽。由最初的单纯解决困难群众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发展到目前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包括社区科教、文化体育、卫生、治安、再就业、环境建设、便民服务、为老服务、扶残助困服务、心理调试等10多个系列70多个种类。三是服务形式不断丰富。由最初的单项服务发展到包括单项服务、双向服务、包户服务、设点服务、集中服务、互助服务、专业团队服务、项目团队服务、认领服务、精神慰籍服务、信息网络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四是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不断规范。从初期建立起街道和社区两级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制定章程、健全理事会、指导管理分会工作。2004年对协会进行了转轨变型,街领导和社区主任不再担任协会会长职务,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由组织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五是形成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活动。如: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万户居民问卷调查活动,至今已坚持了25年了,根据群众需求开展服务。从活动初期开展的以送煤、送菜、送炉具为内容的“老三送”,到中期开展的以送岗位、送知识、送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新三送”、精神文明 “百颗星”评选表彰活动、再到近年开展的“认岗、认亲、认难题”活动,集中设点服务等等,都成为了新兴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得以升华
    社会在发展,群众生活方式和需求在改变,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为此,新兴街在总结多年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发展规律,探索建立起一套反映时代特点,符合发展规律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
    一是项目管理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一个项目来设计、组织和评估,使志愿者看得见、抓得住、见实效,增强吸引力。服务项目的设计根据志愿者特长、资源优势和群众需求进行。目前,全街已有各类项目服务团队47支,各社区也分别成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
    二是服务互动机制。新兴街们针对部分居民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家庭问题等成立的“时势政策‘半月谈’小组”、“和谐角小组”、老年聊天站等休闲文化组织,把闲散居民聚集起来,由志愿者参与其中,在交流和娱乐中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疏导居民中的一些偏激情绪,将群众中的合理诉求反馈给社区和街道,予以正面解答和有效解决,产生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三是整合协调机制。通过各级志愿者组织收集、整合、反馈各种信息,满足求助者、服务者的需求和愿望,利用社区已有工作网络搭建平台和桥梁,通过有效手段加以整合与配置,通过服务项目和载体活动予以实施,做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从而畅通了服务渠道,及时满足求助者的需求。
    四是党员奉献机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带头奉献,结合群众需求,开展的党员“认岗”、“认亲”、“认难题”活动,自2004年开展以来,全街已有70%以上的社区党员在楼门认领了服务岗位;2006年开展的党员“认亲”活动使389名社区孤老户、空巢老人享受到亲情式的日间照料和经常性的精神慰籍服务,尊老爱老风气更加浓厚;2007年推出的党员和党组织“认难题”活动使400多件影响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门和谐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社区内的和谐音符不断增强。
    五是激励回报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的鼓励和回报,激发志愿者再作奉献的热情,使志愿者本人和他人感到奉献的荣耀。在物质上,利用街道和社区的方便条件给予特别关照,坚持定期走访慰问老志愿者,对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志愿者进行生活补助,使他们感到奉献者高尚,奉献者光荣。在精神上,新兴街们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评比表彰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让他们有成就感、荣誉感,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舆论的支持。新兴街们还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每两年一届的精神文明建设“百颗星”评选表彰活动;提出的“有爱心学志愿者、有能力做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的新理念,开辟的志愿文化广场等等。
    三、坚持务实创新的前进步伐,实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雷锋精神的普及发展,新兴街在认真总结20多年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坚持务实、创新的前进步伐,以实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设立了“社区志愿者节”。2010年,街党工委、办事处决定将每年的3月18日设立为社区志愿者节,以进一步完善激励回报机制,体现社会对志愿者的广泛尊重,调动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兴河里社区分会将每月的18日作为社区志愿者日,开展小型设点服务,受到居民的好评和响应。与此同时,新兴街们延伸推广了这一做法,坚持每季度在辖区四条主要干道开展一次大型集中设点服务,大力宣传志愿精神,普及服务理念,浓郁和谐氛围。
    二是搭建并完善网络推动平台。2006,新兴街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一家街道社区志愿服务网站。2010年,新兴街们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对原有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开设了“网络注册、服务项目、爱心超市”三大平台。爱心人士可以通过网站成为注册志愿者或捐献物品。目前已有351名爱心人士通过网站成为注册志愿者,接受捐赠物品70余件。
    三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新兴街们一方面组织志愿者走出新兴开展服务,宣传新兴街街的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与辖区外单位建立双向服务关系,目前已引进13个辖区外的志愿者团队,为新兴街所用,扩大了服务资源。2012年的3.18志愿者节新兴街们与共建单位——外国语大学开展了“弘扬志愿精神 争做当代雷锋”主题活动,让社区志愿者走进校园,扩大新兴街志愿服务的影响,弘扬和传承志愿精神,进一步推动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做好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工作。为确保志愿服务信息得到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使志愿服务记录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志愿服务时间记录试点单位,新兴街们采取社区工作人员每周利用一个半天集中录入与寒、暑假招募大、中学生志愿者分散录入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已录入志愿服务时间1142021小时。
    五是打造特色项目和团队。为巩固志愿服务活动优势,突出特色,扩大影响,新兴街们对特色的项目和团队进行培育和冠名。如:新兴街们授予由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吕文霞带领的服务团队“新兴街阳光奶奶志愿服务队”称号。她们常年活跃在社区,传播“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冬天她们是扫雪队,夏天是护绿队,创卫时是保洁队,慰问时是演出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活动中他们就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在中、高考考点,在公交车站,在繁华的商业街,也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留下了她们奉献的足迹。
    六是做好助困、助残、助老工程。新兴街始终将社区困难群众、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充分发动社团组织和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献爱心。在社区志愿服务发祥地—朝阳里社区的几名离退休老干部,每人每季度捐款100元,设立了扶贫济困基金,十几年来,用于救助困难群体6万9千余元;另外,结合残疾人渴望走出家门看津城的愿望,新兴街设立了“阳光出行”志愿服务项目,并招募了志愿者,每年定期组织残疾朋友逛津城。2011年,新兴街还被评为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2012年,新兴街积极回应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诉求,把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四,作为敬老助老志愿服务日,免费为老年人开展理发、修脚、按摩、量血压等日常生活类服务;
    七是实施精细化网格式管理模式。即:将每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有1—3名志愿者担任民情信息员,帮助发现、和记录居民家庭、楼门、小区等方面的事务信息,将居民和小区事务分类汇总,将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解决的事项反馈给社区分会,由街志愿者协会或社区分会负责协调服务资源提供服务,创新服务流程和运行方式,以信息化支撑、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将社区党建、民政、计生、就业、纠纷调处、城市管理等各项工作和服务力争在网格内落实,在网格内解决,推进社区管理及运行体系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学习雷锋精神、争当志愿者,日渐成为新兴人的自觉追求和引以为傲的行为。如今,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播,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受益人数日益增加,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风尚、时代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