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2016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会议暨全国区街深化改革与治理现场交流会
“四社聚力、五方联动” 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碑林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社区治理模式为目标,扎实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社区义工多元参与、有效互动,促进各方力量同心聚力、同向行动、同向发力。先后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等多项称号。2015年7月,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盘活社区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的基础在于完善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其核心是理顺社区内、外部关系,优化发展环境。2014年以来,我区以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以省级“党建示范社区”为抓手,投入2000余万元对辖区45个社区的软、硬件和人员队伍建设进行全面提升。通过健全完善街道党建联席会议、社区“五方”联系会等载体,在加强社区“两委会”、驻地单位、物业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代表的交流互动中,促进社区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探索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共治,推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通过完善社区居民议事会、听证会、组长例会等方式,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
  二、规范政府行为,扎实为社区“减负增效”
  有效遏制社区行政化色彩浓厚、负担重的问题,是加快社区服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推动“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区采取了一起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为基层组织赋权、添力。一是清理规范社区乱挂牌、乱评比的问题,由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联合对辖区90个居民型社区的“乱挂牌、乱设站”进行集中清理,对外只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工作站三块牌子,对那些只挂牌、没有实质工作的项目实施“准入”。二是明确街道、社区的工作职能。经过调研形成了《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大厅入驻项目》和《社区居委会便民服务事项》两张清单,按照市社区办的要求,就居委会出证明、盖章子问题,明确规定了26种可以证明的具体情况,为社区集中精力,推进“四社聚力、五方联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切实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重点应用“碑林智慧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区级机关、8个街道、100个社区实现了内、外网互联互通,专门为社区采购配备了电脑195台,身份证读卡器、高拍仪等设备100套,先后采集居民信息45万人,整合入库35万人,加快民生大数据整合,促进服务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提升自治能力,推动社区治理项目化运作
  近年来,我区针对居民参与不足和社区工作人员能力不高的现状,专注于培育社区多元参与机制建设。积极指导柏树林街道东仓门社区结合老旧小区停车、宠物管理、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等问题,探索形成由社区“两委会”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居民领袖共同参与的“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并在全区推广,成为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典型案例。目前该模式已覆盖40个社区100余个老旧居民院落,一些长期困扰社区居民的环境、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服务需求不明确,社区交流互动和解决问题办法少的现状,2014年社区工作经费大幅提升后,我区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论证编制了《碑林区社区专项服务项目操作指引》,按照年度计划项目和临时追加项目两种情况,专门规定了需求调查、项目策划、预算编制、申报审批、项目执行和绩效评估几个环节,并明确各环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社区专项服务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可追溯,服务针对性、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2014年审批项目120余个,2015年审批项目360余个,累计投入经费1000余万元,初步形成社区服务项目化运行机制。
  四、坚持需求导向,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区着重在社会组织诚信建设、等级评估、安全生产检查、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精心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以公益慈善组织和社区“草根”组织为培育重点,打造了全省首家区县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为入驻孵化平台的社会组织提供项目管理、小型服务项目补助、法律咨询和财务代理等服务。2013年以来,我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环境保护等项目达15个,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顾朝曦及国家民管局领导先后视察碑林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中心,给予充分肯定。2015年我区又对培育中心进行了再提升,总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入驻孵化社会组织达到23家,成功孵化出壳5家。同时,大力推动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和活动阵地建设,引导社区居委会突破“画地为牢”的工作模式,善于借用外力,积极引入“合作伙伴”。截止目前,全区社会组织总数达到870个。其中社会团体1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21个,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609个。
  五、突出专业特色,提升社工本土化服务能力
  制定了《碑林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三年规划(2014—2016)》,针对专业社工服务能力不强的实际,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联合成立“碑林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在区民政局的直接指导下,大力推动“平台+社工+义工”工作模式,在全区建设30个社区社会组织共享平台,每个平台配置1-2名持证社工,促进专业社会工作进社区、进家庭,熟练运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参与和引导社区策划、实施项目,促进专业社工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中持证社工达290余名,社会组织中专业社工30人,每年由陕师大、西大选派实习研究生和本科生10余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工群体。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2013年我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目前全区注册义工达9万余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4%,先后培养出“熊宁爱心社”、大学生“爱心助学、爱心课堂”等一批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开通了“西安义工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接听群众求助,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推动社区服务注重实效、讲求方法、提升水平。
  六、下一步的打算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区社区各项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社区治理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工作理念初步得到社会接受和肯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动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继续开展社区“减负增效”,制定出台《关于提升社区组织自治能力的指导意见》,实施“四型社区”分类治理(即服务创新、民主法治、多元参与、环境宜居),推动社区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居民民主协商和参与机制建设,完善社区服务项目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提高社区经费使用效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升级和应用,加快公共服务“一口受理、后台协作”的机制创新,以信息化推动效率提高。
  二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2016年将重点推出5项举措,即营造社会氛围,举办碑林区第二届社会组织发展高峰论坛;投入100万元,启动碑林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增加服务项目,启动社会组织“公益沙龙”交流平台;对接社会资源,举办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推荐会;建立社会组织评估的结果运用机制,对3A级以上社会组织,尝试简化年检手续,开辟网络窗口对社会组织进行推介,提高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三是进一步不断提升社工队伍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扩大直接指导范围,做好碑林区社工实训基地建设,引进社会工作督导机制,促进本土专业社工迅速成长。建立激励机制,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知识问答、技能竞赛、方案评比等活动,创造条件组织优秀社工参加高级社会工作培训,加强对社工的动态考核,每年对表现突出的社工给予表彰奖励,激发社工的服务热性。
  四是进一步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以社会工作、文体、慈善、志愿服务为重点,积极引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2016年筹备成立碑林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大力推行社区义工注册登记制度,组织和动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年学生、社区居民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促进我区社区义工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
 
名词解释:“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社区治理模式
 
  总体要求:强化社区区域化党建,调动多方力量,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服务模式。
  实践路径:坚持“理念先行、平台支撑、社工牵引、项目带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社会工作进社区,推动社区治理项目化为突破口,不断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创新活力,促进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社区多元参与工作格局。
“四社聚力”指完善内部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社区义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大力整合社区资源,不断深化社区服务内涵,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方联动”指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党委、政府,社区,驻地单位,市场、其他社会力量和居民相互协同,促进政府宏观引导,市场机制为基础,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踊跃参与的社区建设氛围,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重要作用,使各方在共驻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