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南宁)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
同心彩虹,多元治理,推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克拉玛依市坐落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总面积770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6个民族,人口44.5万,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辖区内有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西部钻探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昆仑银行等17个中央企业,是典型的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聚集的工业城市。
 
  克拉玛依区全区总面积3833平方公里,人口28.2万(含驻区新疆建设兵团),有汉、维、哈等38个民族,辖区有5个街道、65个社区、1个农牧业乡,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8团、129团、130团以及农八师136团等四个团场,是新疆克拉玛依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也是克拉玛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近年来,克拉玛依区积极开展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在社区治理、社区群众性自治、社区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和突破,深入推进“五百”工作机制,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深化“网格化管理、梯次式自治”,按照 “制度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良”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
 
  随着克拉玛依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心城区主体地位的作用日益凸显,凝聚力、辐射力不断增强。但是,面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克拉玛依区社区治理服务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有待提高,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与社会调节的功能角色定位有待优化,居民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力,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联动不足有待增强等等,需要通过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予以有效解决。
 
  自2015年8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克拉玛依区围绕“多元共治,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这一主题,重点实施“4321”创新工程(强化红细胞工程、访惠聚活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和社会组织及社区志愿者队伍四大举措,完善“五百”工作、“三社联动”、群防群治等三大机制,搭建议事协商和智慧社区两大平台,健全克拉玛依区社区治理服务的一套制度),形成《克拉玛依区社区治理指导手册》,动员各方多元主体(其中红细胞党员志愿者4126人,访惠聚工作组58支、383人,驻区单位单位318个,社区志愿者25715人等),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同心彩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立足边疆地区实际,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和社会调节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克拉玛依区社区治理服务现代化进程,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以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促进全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明确多元主体,形成同心彩虹
 
  根据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结合克拉玛依区工作实际,理顺社区各组织间关系,从原有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格局向“同心彩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转变。明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访惠聚工作组、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作为“同心彩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七大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聚力社区治理,推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社区党组织代表红色,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团结带领其他主体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治理工作;社区居委代表橙色,红色和黄色的相聚体,发挥中枢作用,有效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汇聚民意、民智、民生的作用;社区居民代表黄色,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在多元共治体系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访惠聚工作组代表绿色,是具有新疆特色的工作力量代表,有效地整合上级部门的资源,为社区治理提供指导和帮助;社会组织代表蓝色,结合三社联动模式,是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外部和专业力量;社区社会组织代表青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发展,未来在社区共治的工作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驻区单位代表紫色,为社区共治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二、强化各类支撑,完善共治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实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协调和推进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两次创建工作会议,专题调研讨论实验任务推进情况,总结评估上一阶段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任务;每月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及时评估推进情况,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二)强化制度规范
  有效规范“红细胞工程”,制定并印发了《克拉玛依区社区“红细胞”工程管理办法》,规范了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登记、认岗承诺、开展服务、考核评比等工作流程,明确各方职责义务;创新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对党员承诺践诺、服务居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并累计加分,结合实际开发在职党员服务积分使用功能,采取以积分兑换实物或服务等方式,增强广大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积极性。2016年上半年,到社区联点帮扶的单位党组织共有107个,回社区报到服务的在职党员共4126人。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制度,在《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等“1+6”文件的基础上,出台《克拉玛依区政府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实施办法》,不断根据现实情况,从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工作流程指南、推动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工作等方面进一步理顺工作职责、调整完善工作程序和方式,建立健全克拉玛依区公共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各项制度,修改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申报书,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实施—评估流程,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制度,修订并完善《克拉玛依区群众举报涉暴恐等违法犯罪信息奖励办法》,对行动性、预警性、内幕性情报信息给予重奖快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主体培育
  加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注重选拔具备“四强”“三力”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逐步将辖区范围大、重点复杂区域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高配为科级,已配备23人。充实社区工作力量,下发《关于调整克拉玛依区社区组织机构设置及岗位配置的通知》,按照1000户以下(含1000户)11名,1000户至1500户,每增加100户增加1名;1500户至2000户(含1500户),每增加150户增加1名;2000户(含2000户)以上,每增加200户增加1名的标准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建立梯次式社区工作者人才上升机制,加强社区储备人才建设。完善区街两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体系,提升区级平台管理能效,为孵化、培育社会组织打造一个沟通便捷、功能齐全的工作阵地,针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发展较成熟的社会组织分别制定培育计划。截至目前,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共有6个社会组织经培育、运作、审核,出壳实现了社会组织的独立运作,孵化基地现有入驻社会组织11家,其中2016年新入驻4家,全区目前社会组织已达123家;探索街道级平台建立,各街道相继建立街道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依托社工服务机构发挥枢纽作用,加强社区资源整合,重点负责发现、孵化街道内初创期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着重加强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目前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2家,全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396家。
 
  (四)强化人才支持
  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分批将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工作人员轮训1遍,继续选派12名优秀社区干部外派挂职;每季度举办1期社区工作者技能竞赛活动,促进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实施激励引导措施,落实专业社会工作师和心理咨询师补贴政策,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提升做好社区工作的本领;坚持每季度考核一次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建立以工作实效为导向、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强化社会工作者培训,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逐步建立起与我区社会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知识普及、全员轮训、专业督导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社会组织能力,精选31名社会组织工作人才及管理人员赴上海学习机构运作管理、公共服务项目化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等内容;资助专业社工机构赴北京进行中央团校青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共计150余人受益;引入上海优秀社会组织资源,通过一对一专项指导、专项能力培训课程等系统增能课程,全面帮助社会组织增强项目设计,实施管理,组织运维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上海飞扬华夏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合作举办五期“奔跑吧,油城公益”克拉玛依区社会组织沙龙,引导各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在沟通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加强与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通过建立社工专业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为现有社工机构提供专业社工人才绿色通道,提升机构专业技术水平;全区已累计通过社工师考试234人,其中助理社工师154人,社工师80人。优化现有社区志愿者管理模式,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行善立德”志愿服务理念,以深化“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为重点,强化党员带头作用,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广泛联合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克拉玛依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现代化等“五化”建设;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能力,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工的带领下参与社区群众性自治和社区服务活动,发挥居民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全区共有社区志愿者25715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27类304支,服务范围覆盖为老、医疗、教育、文艺、交通、治安、法律、环保、助残、便民服务、扶贫帮困等34个领域。
 
  三、畅通参与渠道,推动多元共治
 
  整合“同心彩虹”七类多元主体力量,畅通七类参与渠道,进一步推动社区多元治理有效开展。
 
  (一)党建引领强发展
  持续推进“红细胞”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健全组织形式,社区党组织按照“组团式”服务的要求,结合社区网格划分情况和在职党员的居住分布情况,建立健全“片区活动党支部”523个,通过“活动党支部”联系服务党员,组织党员开展活动。为给单位党组织帮扶和在职党员服务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社区党组织对本社区需要在职党员服务的岗位进行梳理,按照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特长的原则设置服务岗位,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提供服务“菜单”供其选择认领。目前,单位党组织认领社区帮扶项目221个,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1276个。创新服务载体,为不断增强社区“红细胞”工程的活力,社区党组织在完善服务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创建服务载体,如“六个一”、“六带头”、“五个奉献、“每周1小时微服务”、“在职党员责任区”等,增强了在职党员参与积极性。广大在职党员回社区带头开展服务,帮助解决社区建设、群众生活中的各类困难和问题。2016年上半年,在职党员帮助社区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406个,共联系弱势群体507户,帮助居民完成“微心愿”117个,参加维稳巡逻、义务劳动、民族团结等活动1万多人次,调解矛盾纠纷448件,上党课、讲政策310余场。
 
  (二)人才输送聚力量
  深化“访惠聚”活动,自上而下进行良性互动,帮助社区查漏补缺,强化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工作组作用,精心选派152名干部与市级下派的231名干部共383人共同组成58个工作组派驻各社区(村)开展工作,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了问题收集、研判、办理、监督、反馈、考核六个环节的闭环工作法,引导各工作组紧紧围绕“六大任务”“三项重点工作”,抓好“访惠聚”工作组的督导管理,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落实;深化“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社区维稳防控能力,充分发挥选派干部的优势和“传帮带”作用,协调各方资源帮助社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16年各工作组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470件,帮扶村(社区)困难家庭830户,1760人,慰问群众310、4户,投入资金33.638万元,成立5支教育转化工作队,目前全区“五种人员”“好、转、降”率达92%。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开展“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示范点创建工作,切实选树一批在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群众工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先进典型并进行广泛宣传;深入挖掘梳理三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制度机制并广泛复制推广,不断提升全区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确保“水流走了石头还在,石头更硬”。
 
  (三)规范定制促和谐
  选取全区16个社区开展居民公约试点工作,制定专项公约,依托议事协商平台,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需要社区协商的、党委政府关注的和法律没有具体规定的公共事项,在前期综合性居民公约的基础上,按照“立约”程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项性居民公约,使之更具有操作和推广实效。广泛宣传发动,各试点社区通过广播、公示栏、入户上墙、道德讲堂、广场舞、动画等多种宣传手段,引导社区居民自觉了解公约、遵守公约、宣传公约。加强后期运维,成立“社区道德评判团”、“民约评审团”,对居民公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银河路街道佳福社区将遵守居民公约作为租住房屋的重要条件,极大地解决社区原有的楼道环境、社区环境等问题,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昆仑路街道润福社区、银河路街道北斗星月社区将文明养宠居民公约与社区活动相结合,引入宠物商店等社区单位,开设养宠讲座,建立社区宠物俱乐部,开辟专属宠物交流天地,形成文明养宠、人人爱宠的良好社区氛围。
 
  (四)民主协商聚民智
  选取全区5个社区开展议事协商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参与式社区治理方式,让多元主体参与到议事协商环节,将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多元共治有机结合,使议事协商成为社区治理精细化的有效模式,形成有事议、有人议、会议事、议好事的良好社区议事氛围。优化社区议事协商平台,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明晰社区协商议事范围和主体,规范协商程序,使议事协商成为居民事务处理的必要机制,同时将居民的需求和问题整合分类纳入服务需求库和问题收集库,成为近、中期内居民自治的重要议题,在社区工作听证会、社区民情座谈会、社区事务协商会、社区成效评议会、社区民主议事会、社区服务咨询会等“六种会议”形式的基础上,推动形成胜利路街道前进社区流动晨会2.0版等灵活多样的议事协商平台。强化多元参与,围绕物业纠纷、社区环境、小区停车、噪音扰民等居民和社区关心的重点议题,引入相关利益方和吸纳多元主体参与议事,参与社区事务的治理,推动各项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改善,各试点社区通过议事协商共推动解决事项59项。开展社区治理项目,指导居民组建自治团队,围绕困难群体和社区实际问题,整合资源,设计公共服务项目,顺利开展昆仑路街道南泉社区“爱心椅”等5个社区治理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增能助力。
 
  (五)资源链接讲联动
  选取胜利路街道胜利社区和昆仑路街道康城花园祥和苑社区作为自治区“三社联动”试点社区,并引导全区5个社工服务社在各自街道开展相应试点工作。初步探索建立模式,探索完善 “以社区为平台,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化管理运作、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的 “三社联动”运行模式,形成“一教二带三联动”的工作方法。“一教”,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运行,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凝聚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二带”,传递专业社工机构的社工工作方法和理念,带动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三联动”,通过活动联办,挖掘社区居民骨干,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实务操作能力,更好地服务社区,达到三社联动,多元共治的目标。推出一批三社联动项目,乐龄社工服务社、胜利社区与各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开展“一起公益·三社联动”服务项目,开展7场团建活动,增强社区工作者及社区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各社会组织能力;康城花园祥和苑社区有针对性地引进晴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金钥匙教育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向日葵社工服务社等5家社会组织免费入驻,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并形成了文化、教育、健康服务体系,同时与天山心家园社工服务社合作开展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工作,策划开展“牵手56”民族团结融合服务项目,建立了民族团结楼道,开展了民汉帮扶结对子等活动14场次,参加活动社区居民达1000余人次。
 
  (六)便民服务求实效
  1、深化“五百工作机制”。依托多元主体充实网格服务管理团队力量,完善分片包户等制度,进一步深入实施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主要内容的“五百”工作机制,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通过串百家门,做到“五必到六必访”,实行“369”工作,做到全区100933户居民全部入户;知百家情,通过社区关爱居民联络员定期走访、采集、比对数据,对辖区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加强动态掌控,全面掌握片区内的基本情况,做到当日请、动态准、情况明;管百家事,针对社区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链接各方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普法维权等“十大”系列服务;解百家难,开展“七帮六助”活动,帮助失业人员、贫困家庭、低保对象等社区困难、特殊群体脱离困境,提升生活水平,2016年通过救助、就业政策解决居民实际困难416件;从而确保社区民情反映的意见和要求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做到社区工作暖百家心,实现“三实一满意”。
 
  2、强化社区法治服务。引导多元主体参与重点群体帮扶等工作,通过社区警务室、居委会、“访惠聚”工作组、教育转化工作队“四位一体”入户走访,全面掌握分析、评估重点人员、特殊群体、五种人员、被打击人员亲属的基本情况;结合帮教对象需求,在学习上辅导、思想上解惑、法治上解读、生活上解困、心理上疏导、就业上搭桥,让无业待岗人员走上岗位、让长休假人员走出家门、让正信精神涌入心间,最终达到转化目的。近3年来全区教育转化率90%,撤控解脱率70%,转化成效明显。开办法治夜校,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举办各类法治宣传讲座100余场次,参与人数9500余人;整合服务资源,将辖区存在的出行、就业等问题列出清单,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和解决,出台惠及居民子女上学的相关政策,及时解决新市民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积极引入社工组织为两个小区居民开办石榴花开”、“童心向阳”3-6岁儿童免费托管班等学龄前儿童服务、居民法律法规宣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服务项目。
 
  (七)信息共享建网络
  1、“智慧社区”,搭建平台。以新疆社区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整体规划,逐步推进、逐项突破”的发展思路,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以公众服务为核心,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引导企业为公众提供商业服务、搭建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的信息平台为目标,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开展试点,挑选南林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初步建立“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并逐步推广,为居民及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提供便利和技术平台,为居民的生活便利提供信息互动的技术支持;统筹资源,依托O2O网站平台,从居民实际需求入手,整合社区各类社会服务资源,集聚便民服务力量,在街道、社区安装通兑便民智能服务终端,让居民享受电话费缴费、手机充值、票务服务、公交查询等多项便民服务。
 
  2、细分网格,三级联动。在原有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克拉玛依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大联动模式,建好三个平台,明确社区、街道和区职能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工作职责,健全联动联勤管理新模式,做实社区城市网格化前端管理平台,做强街道城市网格化管理处置平台,做优社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相互支撑,推动条块之间形成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合力。夯实一个网格,以城区空间和时间全覆盖为原则,实行“一网多责、一格多元、协同联动、责任共担”,以克拉玛依区已建成区为网域、街道为网段、社区为网节、社区(管委会)内的片区为网格合理划分为四级网络,街道根据辖区道路、街面、居民区、规划用地等划分具体网节;社区(管委会)根据辖区居住人口状况、商铺、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布数量、区域管理难易程度等确定具体片区的划分,四级网格实现无缝对接。设立一套联动处置流程,明确不和谐因素的来源、上报渠道和即时处置,明确不和谐因素的责任界面、责任主体和责任追究,明确不和谐因素处置的接单受理、现场核实、是否延期、明责调处、联动共治、考核评估和结单归档程序。
 
  3、信息共享、平安互助。坚持全区每周二情报信息研判会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街道(乡)、社区(村)情报信息研判会协商机制;扩大情报信息收集面,加强在重点社区、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及涉石油石化等要害部位的人力情报建设,提高发现收集报送情报信息的能力;抓好人民防线建设,依靠群众力量,提升基层组织、“访惠聚”工作组、警务室民警发现异常情况的能力,完善情报信息网络,延伸情报信息触角,切实发挥情报信息末梢作用,今年以来共收集各类维稳信息643条,上报市政法委55条。街道(社区)与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开展综合治理,可防性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今年以来64个社区中零发案社区达到30个,无毒社区17个。推进流动人口小区化管理新模式,按照自治区“庭院化管理”四项要求,加快人防、物防、技防和社区建设。完善小区门禁(访客)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设施建设。目前,和谐家园社区已设置简易车辆门禁系统,安装小区视频监控14个。佳福小区已安装视频监控230个,完成905名居民信息(身份、指纹)采集工作,门禁(访客)管理系统已投入使用,技防设备均已接入公安专网;主动吸纳流动人口中热心社区事业的居民,利用他们的经验智慧共同参与社区防控、社情民意收集等日常工作,通过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激发活力、优化服务,努力使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惠及每个流动人口;克拉玛依区连续4年保持“自治区优秀平安城区”称号,辖区胜利、昆仑、天山3个街道成功创建“自治区优秀平安街道”。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实践,克拉玛依区已经初步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同心彩虹”社区多元治理模式,总结形成了《克拉玛依区社区治理指导手册》,有效拓展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提升了参与实效,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建设精细化水平。
 
  下一阶段,克拉玛依区还将结合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各项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多元共治,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这一课题,继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向着建设现代化生态精品城区的目标不懈奋斗!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