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南宁)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
深化综合改革创新 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
 
  2010年底,建邺区启动了区街层面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剥离街道的经济职能,街道回归了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职能。2015年以来,南苑街道把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围绕“一个中心,三项措施”,就如何提升服务效能做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社会加快发展和转型,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街道和社区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街道和社区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和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的“连接点”。如何在满足居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民服务,是基层街道和社区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南苑街道以“南苑家园”社区党建移动智慧平台为载体,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着力在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针对性、高效性、便捷性上下功夫,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效能。
 
  一、创新载体,打造“南苑家园”社区党建移动智慧平台
 
  南苑家园社区党建移动智慧平台以基层党员与志愿者为“支点”,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创新社区服务理念,促进社区互助关怀和谐氛围,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阵地。
 
  一是借助“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探索跨界跨区域的行业合作,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运用社区治理理念,利用手机客户端这个工具,打破时间束缚、空间束缚和社区工作人员能力束缚,整合各类人才和服务资源,借助不同行业的专业力量,利用不同行业的党员和志愿者的碎片时间,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打造参与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互动分享的有效渠道,努力实现幸福社区的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开放性,跨越行业与地域限制,汇集不同领域的党员和志愿者,加入服务群众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活力,努力实现各级基层党组织有效对接和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提升区域化党建水平。
 
  二是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前期运行基础上,大量党员群众注册成为平台志愿者服务,结合街道成立的志愿服务总站,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的形式,让党员群众更方便了解社区活动,更多参与其中,增加互帮互助性,调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力所能及为其他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营造党员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平台促进“两代表一委员”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社会公益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服务居民群众,也促进自身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将街道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调动体系内外和辖区内外的可利用资源,激活各方面的服务力量,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三是扩大党建知识、廉政教育的宣传面。以在线教育的模式,随身携带的手机为信息接收端,提供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用以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成为一种学习的新渠道。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建的基本知识,交流党建创新的做法经验,促进广大基层党员的加强自我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以南京市纪委推出的《老石说纪》动画片,用更易被社区群众接受的方式,让社区党员和群众进一步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激发社区发展的正能量。
 
  二、整合资源,率先实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2014年11月以来,南苑街道作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实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区和街道15个部门的资源,共同成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积极探索全覆盖、延伸式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建立完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制,着力破解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协调不畅等突出矛盾,辖区整体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整合资源,变“责大权小”为“权责一致”。街道以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坚持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实现执法重心下沉,推动多方执法资源在街道层面有效整合,健全统一、权威的执法体系。责任体系注重权责一致、扁平高效,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切实维护居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由街道工委书记担任政委、办事处主任担任大队长,领导机构减少中间层级,由单一垂直型向多元扁平型转变,街道执法资源统筹管理能力大幅提高。组织保障注重职能发挥、常态实效,在区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综合行政执法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街道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向综合执法大队倾斜,及时调整办公用房,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确保人员到位、资金到位、设施到位、制度到位,推动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优化机制,变“多头执法”为“组团执法”。坚持破立并举,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切实解决“九龙治水”问题。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完善协调体制,针对城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职责交叉、责任不清、涵盖不全等问题,按照市、区工作部署,街道认真落实《建邺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暂行规定》要求,统筹协调执法资源,有效弥合执法衔接缝隙,推动区级部门“条上执法”和街道“块上执法”相互融合,切实解决“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执法痼疾,进一步提升基层执法效率。做好事权承接,充实一线执法力量,区部门通过向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放权力或委托执法的方式,下放街道涉及市容环卫、城市绿化、渣土、油烟扰民、环境保护、餐饮服务、卫生等领域执法事项,共计214项,其中派驻执法152项、联合执法62项。区城管、环保、药监、工商、交警等5个部门选派精干执法人员常驻街道开展日常综合执法,区住建、人社、安监、文化、教育等9个部门明确固定的执法联络员,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加强培训考核,提升综合执法水平,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协管员参加执法培训,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邀请专人就执法流程和重点环节要求和应当注意的问题结合执法案件进行授课培训。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制定执法大队内部管理和日常工作制度,对街道执法大队的权限范围、执法规范、日常管理、监督监管等进行了明确规范,严格按照《建邺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流程》、《建邺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管理考核办法(暂行)》要求,加强督导考核,确保规范执法、阳光执法。
 
  三是规范权力,变“单一约束”为“立体监控”。街道把规范权力放在重要位置,坚决杜绝乱执法、粗暴执法、执法寻租、贪赃枉法等现象,运用多种手段构筑立体的执法监督控制体系,确保执法权力在法治轨道内运行。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制度》、《常驻部门工作职责》、《南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职责》、《南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十不准”规定》等相关制度,覆盖执法各个主要环节,明确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和流程,有效解决执法人员随意执法和选择性执法等问题,不断提升街道执法能力和服务服务水平。梳理执法权力清单,划定权力行使边界。根据区级部门下放和委托权力事项目录,街道梳理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对派驻、联系执法权力事项及依据,制定《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执法目录》,进一步明确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并对各种权力的类型、方式、程序等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强化信息技术运用,实现执法流程公开透明,开发行政执法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执法监控指挥室,对执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指导,不定时检查执法人员在岗履职情况。同时,落实专人对执法大队的共走痕迹、执法过程进行收集整理,完善基础台账,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登记归档,确保执法全过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
 
  四是回应诉求,变“临时突击”为“常态管理”。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从“临时突击”向“常态管理”转变,从根本上清除“脏、乱、差”等城市顽疾,推动街道综合执法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确保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突出“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违法行为,每日召集各派驻部门和联络部门对辖区环境进行巡查和整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街道明确,执法人员在接到指令或居民举报后,30分钟赶到现场。直接处理案件,原则上30分钟以内有处理结果;重大、复杂案件,1天有处理意见,15天内有处理结果。结合“12345”工单和区社会管理综合平台工单、媒体曝光、居民投诉等难点、热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周综合行政执法计划,落实综合执法干部带班制度,加大区域综合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执法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探讨完善联合执法方式;街道坚持“周推进、月点评”,每周召开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例会,分析讨论执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改革实施以来,执法效率大幅提升,居民投诉率下降34%,工单满意率逐月上升。
 
  三、统筹谋划,升级改造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根据南京市《关于深化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街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我街道作为全市第一批要求建成的4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之一。去年6月份,街道投入近100万元对原有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进行全新的装修和改造,形成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下设两个分中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一是优质便民,提供高效服务。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面积约800平方米,该中心电子信息化改造后,设置了12个“一站式”服务窗口,采用了电子叫号、排队、查询、评价等电子政务系统;配备了16名“全科”社工,4名国地税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社会救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残疾人服务和税务办理等104项便民服务事项,基本上实理了“一门办理、一口受理、一站办结”的服务要求。
 
  二是扎实惠民,提供专业服务。设立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构,整合资源,扩大居民参与社会服务,形成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对街道辖区内的10个社区、2个筹备组分别进行了服务需求调研,整合辖区现有的美特康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金德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允德乐龄青少年服务中心、方周启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20余家助老、老小、助残的社会组织,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下一步,街道还将联合区民政局对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