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南宁)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
在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闭幕会上的讲话
原建设部副部长、本会主任委员 谭庆琏
(2016年11月17日)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第27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暨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会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由于广西自治区民政厅及南宁市民政局等单位对会议的重视、精心组织安排和热情服务,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我代表社区工作委员会向广西民政厅、南宁市民政局等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戴爱姣总干事对2016年社区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和2017年工作设想作了工作讲话。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社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王国英同志深情回顾了社区工作委员会成立27年周年的历史,对2017年及今后工作的重点作了简要的汇报,有六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们各自的工作经验,并安排了半天时间听取委员对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建议,半天时间到社区参观。总之,此次会议安排得非常紧凑、非常有序。
 
  刚才郝圣锟、潘烈青还介绍了两个小组委员们对社区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大家的意见建议还是很中肯的,对提升我们的工作是会有帮助的。会后我们将进行梳理,能采纳的将及时采纳,有些客观原因一时还不能采纳的,我们也想通过区街工作通讯与大家进一步沟通。这些问题包括:
 
  1、培训工作要进一步落实。
 
  2、区街工作通讯按预定计划恢复。
 
  3、多深入社区调研,发现、培养好的典型,向大家总结推荐。
 
  4、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听取基层专家的意见。
 
  关于社区建设工作方面的内容,我想提出以下几点问题,供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4年和2015年上海两会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体制创新,核心是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管理和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上海市委为了加深对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学习领会贯彻,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一号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当组长,抽调市委常委有关领导等41人组成4个调查组进行为期一年的调研。通过学习调研,市委深刻认识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要通过各级组织,包括基层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实现。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好秩序,而是要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惠党领导社会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
 
  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为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上海市委明确提出:
 
  1、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强化党的领导,把基层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上海市委坚持大抓,夯实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强化街道党工委职能作用为突破口,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把街道社区做强做实,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职主业。市委明确,街道党工委主要履行加强党的建设等八项职能。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区财政全额保障,推动街道党工委聚焦主职、突出主业、优化职能。
 
  2、建立区街居城市基层党建三级联动体系。
 
  城市基层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委是“一线指挥部”,街道党工委是“龙头”,社区党组织是“战斗堡垒”。上海市委把三级贯通起来,联动起来,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保证了基层党建有序推进、有效动转,各项工作落地生根、落地见效。
 
  (1)健全三级联动组织体系
 
  区级层面:在区统一领导下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建联系会议。由区委书记牵头,分管副书记直接负责,区委有关部门和驻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
 
  街道层面:把上级派驻街道有关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共同参与街道党建工作,并与区委对接,相应建立街道党建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直接负责,吸收有关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负责同志参加。
 
  社区层面: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除社区专职党务干部外,还吸收了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中的党员负责人。
 
  这样组织体系上的关系就理顺了,就奠定了党建工作三级联动的组织基础。
 
  (2)健全三级联动责任体系
 
  区委履行第一责任,街道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
 
  (3)健全三级联动网络体系
 
  区级层面普遍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终端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整合各部门各单位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库,实现三级信息互联互通。
 
  (4)健全三级联动制度体系
 
  建立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理清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
 
  建立基层党建调度通报制度,下级党组织及时报告情况,上级党组织及时通报情况。
 
  建立基层党建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对社区党组织进行排查,对排名靠后的、特别是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整顿。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经常以不同形式开展检查抽查。
 
  建立跟踪问责问效制度,对履行责任不到位,工作出现问题的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问题严重的进行组织调整或处理。
 
  上海市委把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起来、动起来,上下共同发力,整体系统推进,一级抓一级、形成一盘棋。实践证明:三级联动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抓手。
 
  3、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
 
  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能否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是影响城市基层党建的瓶颈问题。上海注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解决上述问题:
 
  (1)强化共驻共建意识
 
  市委强调,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虽然互不隶属,但在同一区域内,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必须担负起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共同责任。要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动党建融合;要破除各自为政障碍,推动工作融合。目前实际情况是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的关系普遍较融洽。
 
  (2)建立组织连结纽带
 
  一是结对共建,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二是交叉任职;三是人才联育,街道社区选派党务干部到驻区单位党组织挂职学习,驻区单位选派党务干部到街道社区挂职锻炼;四是活动共联。
 
  (3)推动资源共享共赢
 
  一是信息共享;二是阵地共享(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活动设施相互开放、统筹使用);三是文化共享;四是服务共享。
 
  (4)凝聚服务群众合力
 
  一是开展组团式服务,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驻区单位力量、组成相对固定的服务团队;二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三是探索项目化服务,街道社区党组织会同驻区单位党组织编制服务项目书,提升服务规范。
 
  上海的实践启示我们,构建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格局,要有组织纽带连接,要有价值取向连接。双方以服务群众为共同追求,牢牢把握好这个结合点,这种共建才富有成效。
 
  4、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骨干力量。上海市委为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骨干队伍的做法是: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加强政策倾斜力度,着力提高干部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待遇保障,拓展发展空间。
 
  (1)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市委把社区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人选上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广纳群贤、选优配强社区书记。目前,全市社区书记平均年龄48.1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1179人,较换届前增加了43%,一大批“80后”成为社区骨干队伍的主体。
 
  (2)把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市委明确规定: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书记,经过规定程序纳入事业编制,在岗退休的享受事业编制的退休待遇,中途离开书记岗位的人走编留。
此外,加大从社区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公开选拔优秀社区书记担任街道领导干部。目前,全市已统一选聘社区工作者2.8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2.3万人,超过总数的80%,35岁以下的1.49万人,超过总数的50%。
 
  实践表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上海上述几条硬招、实招,从源头上解决了社区骨干队伍人难选、人难留的问题。
 
  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对上海市委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的结束语认为,上海的探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较好体现了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时代特征,把握了城市党建的内在规律,探索积累了加强基层党建的有效路径,对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具有重要示范借鉴意义。
 
  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推进民主协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探索研究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南昌市从2014年开始以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选择了4个村和5个社区开展民主协商的试点,通过深入试点,他们对基层民主协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基层协商民主的目标:党领导下的基层多元共治。
 
  协商民主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以往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党领导基层的传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一元制”单向管理,更多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在碰到矛盾时,突出表现的是大包大揽,甚至容易出现“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
 
  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碎片化,这种工作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也越来越难以收到满意成效。为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必须把由老百姓自己解决的事交还给老百姓。它不仅可以找到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更可以将这种共识转化为共为,使党领导的基层真正实现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转变。而更多地呈现平等性、多元性、互动性。而平等、多元、互动,正是基层协商民主所具备的“社会治理”典型特征。
 
  平等,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协商的主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多元,利益相关者都是协商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互动,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理性表达,彼此说服,最终相互妥协、达成共识。决不是由某一个群体或某一种意见说了算。所以,协商民主不仅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基层协商民主的本质:民事、民议、民决。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开展协商民主,必须把握好“民事、民议、民决”的本质。
 
  民事——就是指老百姓自己的事。这种事是指与老百姓有关的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由居民(村民)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成为协商主体,参加从讨论、决策、实施及管理的各个环节。
 
  民议——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商量。这种商量是指按一定程序进行意见交流并相互说服,最终达成共识的协商过程。
 
  民决——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决策。这种决策的结果是达成一致意见后的约束性成果,如村规民约,会议决议,计划方案等。
 
  总之一句话,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使普通民众通过基层协商民主,能够有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及民主决策的权利。
 
  3、基层协商民主的路径:妥协达成共识。
 
  协商民主不是以牺牲某方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另一方利益的过程,而是通过商量最终达到共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达成共识,有的问题需要反复协商多次才能达成共识,有的问题到最后也形成不了共识,只能拖而不决或另想他法。因此,对议而不决“需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宁可暂时搁置,也决不破坏规则。
 
  4、基层协商民主的难点:参与的广泛性、组织性。
 
  协商民主参与的广泛性、组织性,是开展基层协商民主的内生动力,也是需要着力破解的难点问题。如何破解?关键还是要大力培养公共精神和发展社会组织。
 
  培养公共精神,一是大力挖掘和培育民主协商中的积极分子和尖子,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发声、理性发声,并让他们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二是建立公共精神的补偿奖励机制。给积极分子中的优秀者给予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度,激励更多人投身到公共事务中来。
 
  发展社会组织。一方面要整合现有的一些社会组织力量,通过引导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培育、发展新的社会组织,从搭建培育孵化平台,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5、基层协商民主的保障:党的领导,依法办事。
 
  民主天然具有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必须通过引导使其有序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开展协商民主,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是推动基层协商民主有序发展的两大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
 
  坚持依法办事是关键。
 
  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实现民主协商。包括协商共识的合法性,公共精神的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等都需要从法律层面予以保护。只有坚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到基层协商民主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法治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民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使基层协商民主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也才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自由、公平、民主。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