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共建共享 协同治理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共建共享  协同治理
 
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
 
  梧桐街道是浙江省桐乡市主城区街道,辖区面积78.3平方公里,共有13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城镇常住人口8.6万人。近年来,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倡导“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梧桐街道在桐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坚持党建引领,以创新思维、居民自治、民主协商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共建共享、协同治理的社会治理路径。
 
  一、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共享平台
 
  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具有导向与引领作用,梧桐街道通过与驻区单位形成党建共建工作机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一)健全网络,建立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一是实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建设“同步考虑、同步组建”。在街道13个社区全部实行一居一支部,对党员人数超过100名的社区设立党委,实行党员分层分类管理,并健全工青妇等基层群众性组织。二是按照“无党员抓发展、有党员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的思路,有计划地在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着力消除党建空白点。三是根据党员分布情况,按楼宇、街巷、新经济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将社区党组织划分出以地缘型、单位型、协会型为主要形式的党支部(党小组),明确工作分工。通过健全组织设置和网络覆盖,形成“纵向到底”的社区党建组织体系。
 
  (二)整合资源,建立横向到边的共建体系。一是行政推动。由市委下文,将全市84个市级机关部门以联系结对的方式划归社区,作为社区共建的核心力量。二是城乡互助。由街道组织各社区与行政村开展城乡结对,实行行政村、社区党建共建,实现党建资源优势互补。三是感情拉动。市委明确社区驻区单位均可作为社区党建共建单位,目前全街道13个社区共列入社区共建单位225个。
 
  (三)注重规范,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一是设立社区党建共建工作责任制度。各社区建立社区共建领导小组、联络员队伍,强化“一把手”总责制度,各共建单位按照“五有五联五共”共建工作机制每年与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书,确保社区党建共建工作落到实处。“五有”即有一个共建领导组织,有一个共建工作班子,有一个共建计划,有一套共建制度,有一笔共建经费;“五联”即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搞,社会治安联防,服务工作联做,文体活动联办;“五共”即党建共商、资源共享、实事共办、文明共创、难题共解。二是设立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定期参加社区召开的党建联席会议,每年不少于4次。三是设立市级领导联系社区制度。市级四套班子领导主动走进社区,关注民生难题,参加社区党建共建会议,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夜巡防、义务劳动等活动全年不少于4次,有效发挥领导率先垂范作用。
 
  二、融入“互联网+”元素,创新共建共享思维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之后,“智慧建设”成了桐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梧桐街道作为全市示范街道,主动将“互联网+”元素融入社区工作,社区共建单位共同致力于“智慧社区建设”。
 
  (一)倡导“互联网+”工作思维。一是建立梧桐街道“网络微群”工作领导小组。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建立街道、村(社区)、网格的三级民情网络微信集群和网络信息员、宣传员队伍。二是实现日常办公无纸化。从社情民意收集到信息分流再到集中处理,各社区均可通过“平安通”网络平台传递。三是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社区党员可依托网络党建红云平台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党群志愿服务等工作。四是设立社区电商服务站。通过在社区设立淘宝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系列网上便民服务。
 
  (二)启动社区智慧养老模式。2016年梧桐街道在新世纪公园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了嘉兴市青鸟社会服务中心。今年3月,青鸟社会服务中心推出了以互联网模式为主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会员系统制度,旨在让互联网与传统养老服务进行深度融合。该系统主要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一张网络为老服务卡,帮助老人链接各种优质资源,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目前已经在其所服务社区取得一定的服务成效。
 
  三、重视应用人才技术,激发共建共享活力
 
  梧桐街道在社区共建过程中,通过共建工作责任制,有效整合了社区的各种力量,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了内生动力。
 
  (一)注重人才整合,优化社区服务团队。一是在职党员“当一天社区干部”。各共建单位的在职党员在工作日轮流到其所驻社区上一天班,为社区提供人才保障。二是义工定时定点定项目服务社区。街道成立义工联合会、设置义工时间银行等载体,倡导居民自助服务。在此基础上整合划分出几支专业精英义工队伍,定时定点服务社区居民,如义工法律诊所、健康义诊、道德讲堂、文化惠民等活动都是依托于这些精英义工队伍而开展的。
 
  (二)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基层社会组织良性发展。一是政府购买外来社工服务。街道先后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多家社会组织来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旨在由专业的社工组织和专业社工来引领整体服务水平。二是设立“爱满梧桐”公益金。为加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力度,街道财政和社区共建经费共同筹建了“爱满梧桐”公益金。该公益金主要面向街道内部基层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创投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为初创期的基层社会组织提供扶持资金和发展机会。2015年共培育社区”草根型”社会组织18个,共支持和购买了各类民生服务项目13个,受益居民近2万人。
 
  四、注重多元民主协商,助推共建共享进程
 
  注重居民协商,有助于将基层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关系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一)民主协商机制。一是评议、否决权。在社区和共建单位之间建立责任到人机制,即将共建单位和具有城市管理职能的单位落实到社区网格,并针对其责任落实情况,赋予社区对共建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在评先评优方面的评议权和否决权。二是居民议事厅。针对社区民生项目,社区居委会通过组织召开居民意见征求会、居民代表大会、事务听证会、项目方案解释会等,听取相关单位、部门、居民代表等意见和建议,确保居民行使知情权和居民意见达成共识。三是开放空间。针对社区辖域内存在的问题,居民代表可以通过“开放空间”一平台和社区共建职能部门沟通协商,确保居民行使监督权。
 
  (二)社区居民公约。梧桐街道是全省“三治”,即德治、法治和自治建设的社区示范地,曾多次受到省内领导公开表彰。为进一步深化“三治”建设,2015年街道又重新修订了社区居民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社区居民公约进楼道”的活动:由社区共建单位带头,根据社区内开放式小区和封闭式小区的各自特点,并结合社区特色楼道建设(党建楼道、文明楼道、科普楼道等),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形成社区居民公约,再将细化的社区居民公约分别张贴在各个楼道内部,作为居民自我约束和遵守的规范。
 
  五、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实现共建共享目标
 
  通过社区党建共建体系的构建,目前梧桐街道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和社区三者之间已经形成一个有机共同体,共建共享社区改革发展成果。
 
  (一)社区居民“闲人”变“忙人”,共享社区发展成果。社区居民通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在社区中的主体意识日益突出。以往居民在遇到社区共同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完全寄希望于社区工作人员。但在共建制度十多年的影响下,居民对待社区事务的意识和态度都有了彻底的改变。对于社区事务,居民全程参与其中,与社区干部和驻区单位共建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二)驻区单位“旁人”变“家人”,推动社区共同发展。在通过把驻区单位纳入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成员,并签订社区党建共建协议,把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纳入了规范化轨道,能促使驻区单位由以往社区建设中的旁观者变成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社区进一步转型升级,实现共建共享大目标。通过完善“五有五联”等共建制度,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同时更好厘清社区本职,提升服务水准,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秀服务团队和一批优秀服务项目,推进社区进一步转型升级,实现共建共享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