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社区搭台 居民唱戏 协商共治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搭台 居民唱戏 协商共治
 
厦门市思明区中华街道
 
 
  中华街道地处厦门“老城区”,80%楼院长期无物业管理,存在防盗门年久失修、入室盗窃案件高发、乱停车占道、楼道灯破损等一系列治理难题。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华街道以镇海社区为试点,启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通过“三创新三破解”大胆尝试,把老城区“开放的连片楼房”改造成“封闭的金色梦想小区”,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实现“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协商共治、互评共享效果。5月7日,《人民日报》第3版要闻栏目刊登题为“小区没物业、为啥仍有序”的报道,对镇海社区无物业小区管理模式给予了肯定。街道成为民政部在福建省唯一的“社区治理动态监测平台及深度观察点”,荣获中国社区发展协会颁发的“社区创新奖”等荣誉。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示范社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建省五星级信息化社区、福建省工人先锋号、厦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厦门市社会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福厦门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管理模式,破解“无人管”难题
 
  一是依托居民共管共治。通过辖内单位、业委会、楼院党小组、楼院居民自治互助小组四个“居民自治主体”,充分调动辖区内“单位人”和居民“自然人”的共建热情,群策群议解决社区监控安装共享、交通疏导、垃圾清理、休闲设施建设等难题,在九竹巷成立居民管理小组,加强小区管理、整治环境,解决巡逻防盗难题,做到“有问题大家管”。二是依托会议共谋共议。召开“居民议事会”和“社区大党委会议”,根据群众意见,打造九竹巷“金色梦想小区”,将老旧小区过道改造建成“话仙长廊”,供居民聚集乘凉,泡茶聊天,改善邻里关系冷淡等“城市病”,有效推进“熟人社区”建设;成功处理石泉路停车乱、镇海花园围栏纠纷等各类矛盾135起,有效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功能,实现“有事情大家办”。三是依托社会组织有效补充。打造全市首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厦门蓝天救援队、海峡公益、爱狗协会、晨曦志愿服务队等9个社会组织供需对接,引进广东恒福社工、厦门曙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组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三社联动”机制,免费为居民提供文明养狗、小孩接送、关爱帮扶及技能培训等民生服务,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共建格局,做到“有困难大家帮”。
 
  二、创新建设模式,破解“无钱管”难题
 
  一是出资解决“停车难”。针对石泉路一带行车难、停车乱等问题,一方面,组织辖内市地震局、市民防局、第一医院、双十中学等11个联席共建单位,召开社区大党委会议,封闭石泉路入口,并在马路中间建设隔离桩,解决行车无序、拥堵难题。另一方面,动员48位车主,成立“石泉路车主自管小组”,每个车主每个月出资300元,设立道闸、划定车位、聘人看管,保障车辆的有序停放,有效解决乱停车影响居民出行、车辆受破坏等乱象。二是共建解决“场地缺”。共建单位在社区“共同缔造”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省军区招待所花费近60万元改造加固易滑坡路段,无偿拆除近30平方米店面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防局投入近500万元,美化防空洞,建设“防空防灾科普防空洞”;石泉干休所投资近200万元,美化小区环境、平整路面,共同建设美丽社区。三是互助解决“服务难”。组织发动近30家企业会员单位和26名社区达人,在厦门市率先成立“社区邻里互助促进会”,为有需求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与残疾人群体提供上门理发、上门水电维修、“代劳代购代办代跑腿”等“社区管家式”互助服务达上百次。并打造“幸福镇海”陶瓷杯、手工皂等社区特色伴手礼,筹集到公益资金近10万元,为邻里互助服务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三、创新保障模式,破解“无监管”难题
 
  一是开展“双向互评”。一方面,改变传统的“群众评政府、群众评议居委会”的单方评议机制,社区居委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对网格楼院党小组和居民互助小组的工作进行评议、指导、奖励和监督。另一方面,居民群众通过梯长、楼长和楼院党小组、互助小组们反映问题意见,对社区的工作和施工过程给予了监督和评议。评议会议落实每家每户一代表一选票的形式,确保群众满意度。同时,要求物业公司和公共事务、财务支出等事项要向自治管理小组报告并接受评议监督。二是坚持民主公开。推行“公开事务公开、民主协商议事过程和决策公开、公共财务公开”等制度,在小区楼院里设置“居民事务公开栏”,组织自治小组定期公开居民事务,严格落实“社区居民群众的事情,居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的“五要”要求,提高了社区事务民主协商管理成效。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瑞泉山庄车主自管小组停车公约》、《小区文明养犬公约》、《小区“菜单式”物业管理办法》等10多个社规民约,有效地推进了居民协商共治、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进程。并通过成立绿化科普小组、“好邻里”水电服务队、“小红旗”义务巡逻队等多个自治、自律小组,协助社区居委会,切实“管好”共建成果,让全体居民受益。
 
  通过不断管理创新,街道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单位共建、群众参与、社会融入、共治共享”的“一核多元”机制,不断深化推进共同缔造建设,成为社区治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