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6年常委会暨第二届全国社区共建共享推进会
强化社区综合治理 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
 
强化社区综合治理   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道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位于越秀区东部,东以福今路为界,与梅花村街相邻;南以中山路为界,与东山街、大东街相邻连;西至烈士陵园东门,与大塘街相接,北以东风路为界,与黄花岗街、华乐街接壤。面积1.08平方公里。辖内主要马路有东风东路、中山一路、中山二路、农林下路和执信南路等。全街设有中山二路、马棚岗、执信南路、竹丝岗、竹丝二、农林上路、东园新村、东风东路8个社区居委会。2015年底常住人口15359 户,59729人。辖内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机要局、省电信有限公司、省冶金建筑设计院、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省冶金工业总公司、省机械进出口公司、铁青旅游公司等机团单位180多个。有广东话剧院、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等多个专业文艺团队,街道被评为“2014年度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镇(街)”,“2014年广州市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等;东园新村社区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广东省文明家庭示范点”等。
 
  近年来,农林街党工委、办事处着力深化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构建立体化平安建设网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携手合作,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工作新格局,取得阶段性明显实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深化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一)建立完善社区大党委制。全街8个社区党组织吸纳了25名机团单位负责人进社区大党委任兼职委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全部做到“一肩挑”,形成党委领导的居委会、工作站、机团单位“三位一体”管理体制,使社区建设、管理、服务融为一体,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双向沟通服务等工作机制,加强了社区与驻区机团单位的联系。兼职委员进入社区“大党委”领导核心,实现驻区机团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互助互促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社区居民事务的解决。建立对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的年度考核表彰机制,每年年底对社区兼职委员的工作履职情况进行梳理和考核表彰,进一步发挥兼职委员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对接社区服务项目,扩大社区大党委制的覆盖面。
 
  (二)推进社区党建网格化。搭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平台,引导他们充当社区居民自治的骨干力量如楼组长等;让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党员与社区医疗、法律、社区教育等服务项目进行对接,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力量服务社区;深化社区党委委员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一个党员影响几户居民;建立在职党员工作日志考核制度,社区党组织如实记录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的表现,定期向所在单位反馈,把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情况进行年终考核评比,推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着力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一)深化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建设。从强化社会多元化共治能力入手,广泛吸纳驻地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居民自治小组、个体工商户、党员群众代表为居民议事协商委员,积极推进集社区大党委、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慈善联盟为一体的社会服务治理平台建设,建立了社区“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议程规则,每月举行一次群众议事,协调解决防控登革热、城市管理、民政救助、旧楼安装电梯、宠物扰民、施工噪音扰民、用电用水难等问题,调动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决策、居委会执行、社区公共服务站办理的管理机制,保证居民议事协商事项能切实得到解决。推进社区慈善联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慈善联盟成员单位的资金、阵地、政策、人才等优势,带动社区治理工作蓬勃开展。
 
  (二)完善社区治理服务项目。发动和引领社区机团单位、社团组织、热心人士等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各类资源为社区建设开放,开发了民生、平安、文化等三十多个便民惠民的社区发展治理服务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这些服务项目的内涵建设,提升覆盖面。进一步摸查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项目内容,以项目的增能提效,实现社区共享共建。如竹丝岗社区组织辖区广药一院、中大北校区等团员志愿者定期为42名孤寡老人送餐,每季举办孤寡老人慈善宴,使696人受益;发动辖内6家发廊60多名理发师成立“义剪”慈善联盟,每月定期给60多名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和住院病人免费理发。在东园新村社区开辟《弟子规》社区国学堂,组建由社区网格员、协管员、志愿者、辖内机团单位安全员、物业公司电工和保安共8支队伍、130人的居家安全义务诊疗队,为居民开出安全诊疗书2693份,排除安全隐患达3967起。这些项目既解决了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又深化了区域化共建,收到了服务与共建“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孵化居民自治骨干队伍。构建了“社区-片区-楼栋”三级自治模式,全面实施社区兼职委员制、片长和楼长制,片长、楼长等居民自治骨干均由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协商选举产生,全街共建立了覆盖8个社区、总人数达557人的楼组长队伍。每季度定期召开楼组长会议和组织楼组长开展活动,年底召开优秀楼组长表彰会议、优秀自治案例评选等,充分发挥楼组长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组织社区内的热心人士成立青少年关怀团、助老护老服务队、邻里互助队等,促进居民在看护邻家及照顾小孩、老人等方面互帮互助,向社区内有需要的长者,孤寡独居、失独、空巢老人提供探访、节日慰问及协助解决生活困难等服务,令长者得到支持及关怀,实现社区化养老。充分发挥长者自身优势,丰富长者的晚年生活。组建了青鑫文艺队、秋韵舞蹈队等7支社区文体团队,开展了“歌剧进社区”等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文体活动,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构建立体化平安建设网络
 
  (一)提升地区防恐防暴应急能力。成立由街道、社区、机团单位组成的农林地区防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由街党工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综治办,制定《农林地区防恐防暴工作方案》,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和全年工作任务。
 
  根据地区特点,科学地把辖区73个机团单位划分成三个片区,并由中山一院、广药一院、东山宾馆分别担任三个片区的牵头单位。建立防恐防暴工作联络制度,每个机团单位指定一名负责领导和一名联络员,定期召开防恐防暴工作会议。组建一支36人的街道防控防暴应急队伍,成员包括出租屋协管员、城管协管员、安监队员,由派出所统一开展培训,应急队每个成员掌握防恐防暴器材的使用,发动楼长、治安积极分子、楼宇值班员、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反恐线索举报、情报信息收集工作中来。建立街校协作机制,密切与中山大学北校区保卫处沟通联系,对该校的维族学生的数量、基本情况、假期留校情况、毕业就业去向等进行了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探索建立区域性消防安全工作联动机制。于2015年首创居家消防安全义务诊疗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消防安全诊疗服务。针对家庭中经常出现的消防安全问题,通过居民自查、义务诊疗员上门检查,帮助居民开出居家安全诊断书,一一指出存在的消防隐患和影响安全的生活陋习。为辖内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单亲家庭、低保户等弱势群体家庭配发灭火器,并由诊疗队上门讲解灭火器、防毒面罩等灭火逃生设备的使用方法。推进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在辖内大型机团单位、小区保安值班室、社区居委会、辅警保安驻地等场所建立11个社区微型消防站。同时发动居民骨干、楼组长队伍管理微型消防站,每年组织开展全街机团单位、居民参与的消防演练和竞赛,开展社区消防志愿者队伍培训等,不断提高其消防隐患排查专业水平。探索建立“安监协管员+出租屋协管员+社区民警+综治社工”的社区消防安全工作人员队伍联动机制,实现消防安全工作的联动整合,提高社区消防隐患整治的力度。
 
  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农林街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注重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习借鉴兄弟街好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社区治理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提升群众自治能力、打造幸福和谐农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