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8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成都)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
扩大居民参与 增强社区活力 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天津市河西区民政局
 
  天津市河西区位于市区海河西岸,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街道、147个社区,常住人口101万,是天津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天津市的市级行政中心、商务办公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2015年,河西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紧紧围绕“扩大居民有序参与,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的要求,通过“三抓四化五途径”,在引导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抓好三项建设,筑牢社区治理基础
 
  一是抓好机制建设。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成立由区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和各部门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高位推进、全力落实。
 
  二是抓好硬件建设。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美丽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品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是加强社区治理的硬件基础。投入1.1亿元,采取新建、改造、购买、置换、落实配套等多种方式,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已经达到30平方米。建成市级美丽社区72个、精品小区10个,为扩大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提供了优质载体平台。
 
  三是抓好队伍建设。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社区工作者“增智工程”,采取“必修+选修”、建立培训基地、跨区域交流等方式,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评选表彰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社区工作者“双十佳”,激励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落实治理“四化”,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一是力推社区规范化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工作进街道(社区)准入制度》,理顺社区权责关系,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将原来的226项社区工作事项,整合精简到122项,减少了46%。制定《社区标准化建设指导手册》,规范社区党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考核等。在部分社区导入OSM现场管理系统,实现了“场所整洁、管理规范、运作有序、服务高效”的社区服务标准。
 
  二是健全社区环境治理长效化机制。将环境治理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投入7.15亿元,完成383个小区的旧楼区提升改造。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旧楼区提升改造后长效管理的意见》,对旧楼区长效管理的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予以明确,并积极协调解决旧楼区超养护期设施的维护问题。各社区配备1名物业管理专职人员,聘请300余名社区居民担任监督员,定期巡查打分。今年2月份以来,全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5万余人次参与“迎全运百日会战”社区环境治理。旧楼区长效管理考核连续两年全市第一,居民群众对旧楼区改造的满意度达到82%,有效调动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三是促进社区服务项目化推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印发《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以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为抓手,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2017年全区共申报扶老助残、扶贫助困、社区公益和专业社工服务项目160余个,委托第三方对所有项目进行执行前的评估、培训和执行中的督导检查,确保项目更加精准服务居民。
 
  四是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印发河西区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民政、人社、残联等7个条线、122个服务事项在街道的“一门式受理”。开通区、街、社区三级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居民互动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天津河西社区”微信公众号开通近10个月,发布政策信息、社区动态等各类原创作品240余篇,社区“双十佳”评选投票短短5天吸引3万余人参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电网络“智慧社区”平台,在试点街道为居民提供空巢老人视频签到、水电费代缴、配餐等生活服务,实现了社区服务“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
 
  三、探索五个途径,扩大居民有序参与
 
  一是拓展区域化党建。在“党委建在社区、支部建在楼栋、小组建在楼门”的三级组织体系基础上,推进广场公园、文化团队、志愿者队伍组建党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为社区配备259名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筑牢推进区域化党建队伍基础。扎实推进在职党员服务群众长效化、常态化,开展“双报到”、“当社区工作者”等活动,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1.3万余名机关、区属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到社区报到,通过认领岗位、互联互通、对接资源、开展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二是引导居民自治。深入推进“两评三会一公开”制度,2017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及民主评议会近300场次,2万余名居民代表参加。全区147个社区全部制定居民公约,在居民公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社区居民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实现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机融合。
 
  三是推进社区协商。制定《关于加强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通过居民议事协商解决社区公共事务。总结推广越秀路街道“N+3+6”社区协商工作机制,即:用N种方式广收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控;搭建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议事协商站、议事协商点等3级议事协商组织架构;规范确定协商议题和主体、召开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运用协商结果、实施过程监督、居民满意度评价等6步议事协商流程。“N+3+6”工作机制加强了社区协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指导社区通过协商方式,化解居民群众关心的电梯加装、拆除私装地锁等难点问题,实现社区事务真正由居民群众说了算。
 
  四是完善社会协同。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友谊路街道开展“1+N帮1”志愿服务活动,即一个好邻居与多个驻社区单位志愿者结对帮扶一名困难居民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结对帮扶500余名困难居民。团区委组织各高校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实施“活力空间”项目,每天为社区的小学生们提供放学后的免费托管及课业辅导。高校志愿者还根据一些社区的实际情况,开设了“老年人电脑培训班”等36个长效项目。
 
  五是突出文化引领。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万余条建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崇善、包容、互助、和谐”的河西区社区精神。两年来,全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10万余场,居民群众参与超过500万人次。天塔街道“邻居节”、柳林街道“互助节”、马场街道“居民节”、挂甲寺街道“民俗节”等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加强居民群众互动交流,营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良好氛围的重要载体。
 
  服务惠民无止境,治理创新在路上。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用更加有效的治理途径扩大居民的有序参与,用更广泛的居民参与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新路子,为加速建设“美丽河西、首善之区”交出精彩答卷。
 
  名词解释
 
  “两评三会一公开”:“两评”是指,社区居民代表评议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成员评议街道办事处;“三会”是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调会、社区事务听证会;“一公开”是指居务公开。
 
  “1+N帮1”:源于河西区友谊路街道谊景村社区创新推出的“1+1+1”助老志愿服务的成功范例。10多年前,社区主动应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面临的实际困难,创新推出了由一个好邻居、一名社区志愿者共同结对帮扶一名困难老人的“1+1+1”助老志愿服务新模式。随着形势发展,该街又将其扩展为一个好邻居与多个志愿者结对帮扶一名弱势居民的志愿服务模式,总结为“1+N帮1”。
 
  “N+3+6”:源于河西区越秀路街以惠阳里社区为试点探索出的社区事务民主协商工作模式。“N”即用N种方式广收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控。“3”即搭建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议事协商站、议事协商点三级议事协商组织架构。“6”即确定协商议题和主体、召开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运用协商结果、实施过程监督、居民满意度评价6步议事协商流程。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