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8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成都)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
减轻社区工作负担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办事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工作日趋繁琐复杂,社区服务效能不高、自治功能缺位、行政化倾向突出等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的工作运行模式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多元化的需要。解放碑街道立足街情,把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作为当前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切入点,按照“转变角色、明晰职能、优化服务、保障民生”的思路,创新推进深化社区减负服务治理模式工作,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深入调研,找准问题症结
 
  深入社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由街道有关领导牵头组成课题调研组,带队深入社区,召开社区工作者座谈会、走访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工作现状,特别是对社区担负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群众办事的难易程度、办事距离。同时,广泛听取各个层面对如何优化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群众、减轻社区负担的建议,为科学决策、创新机制、寻找突破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二)设立机构,配置工作人员
 
  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街道根据辖区地理位置,各社区居民分布情况,对现有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一是设置机构。按照深化社区减负的要求,依托现有社保所办事场所,设立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同时,本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另设立自力巷、民生路2个办事点,将政务工作从居委会有效剥离、服务模式从“两委一站”到“一中心两办事点”的转变。二是调配人员。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及办事点工作人员均由街道社保所人员及社区社会救助员和劳动保障员组成。现公共服务中心配备工作人员15名,2个办事点配置8-11名工作人员。三是科学设置。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科学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和办事点的服务窗口。目前,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设置服务窗口9个,2个办事点设置5-7个服务窗口。四是明晰职责。在充分论证、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中心、社区、办事点各自业务范围,合理规划服务半径,明确公共服务中心具体承办的7类58项行政审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2个办事点具体承办9类32项公共服务事项。及时建立“项目准入、人员准入”双准入制度等,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章立制,推进工作开展
 
  一是实行“选聘分离”人员管理制度。把社区居委会人员的产生和办事点工作人员的聘用区分开来,社区居委会的成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办事点人员主要通过在民政局社区工作人员候录库内按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聘用产生。街道为民生路、自力巷办事点分别选派8名和11名工作人员。二是制定办事点人员考核标准和日常管理制度。引入“三考两评”的考核机制,即:月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和任期测评,结合办事点实际,制定办事点人员《考核办法》。在前期确定实行业务分类管理、包片对口指导、前后台协同处理三项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着眼于办事点的远期发展,结合办事点实际,制定办事点人员《日常考勤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办事点日常管理制度七项。三是明确经费保障制度和独立审核的财务制度。办事点经费由基本运行经费、基本工作经费以及考核等次、购买服务4部分构成。办事点实行独立核算。结合街道对办事点实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的实际,建立财务审计的长效机制。
 
  (四)科学筹划,确保服务民生取得实效
 
  一是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及办事点实行“一口式”服务,居民在公共服务中心和2个办事点能办理90多项事务,极大地方便居民。二是送服务到社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业务办理中涉及到各种民生扶助资金发放的,每个社区确定两个工作日为发放日,由办事点两个工作人员到社区会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发放,既方便群众,又确保资金安全。三是送服务上门,变“最后一公里”为“最后零公里”。业务办理中涉及到普通证件发放的,办理完毕的证件交由对应的社区网格负责人,由网格负责人入户时送证上门,切实服务好群众。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减员增效创新服务满足需求
 
  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的设立,进一步集中了政府各部门延伸到原社区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的事项,凡是与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政务咨询、受理、办理、出证等服务,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工作作风,满足了群众多元化需求。两个办事点的设立,通过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服务,减员增效,创新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模式。我街在深化社区减负试点工作开展中,根据工作需要,减少社区工作人员9名,每年节省经费开支25万余元。居民办一件事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手续更加简便。如:老年证的办理简化街道汇总审批程序,由办事点和民政局直接对接,办理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短到15个工作日。申报“4050”由5张表格简化至3张表格,需加盖的公章也从三个简化至一个。
 
  (二)互动对接形成合力统筹协调
 
  街道负责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统筹服务窗口设置、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和专项经费预算,具体落实各项服务内容,不再在社区设专项机构、派驻专人,相关部门不再直接对各社区。区级相关部门下沉的公共服务项目,统一纳入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及办事点的“一口式”服务,实现了部门与我街之间职责明晰、统筹有序、协同到位、保障完善。强化社区与公共服务中心及办事点业务对接和资源整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交流会,交流在不同问题上的处理方法和成功经验,互通有无。切实做到“五个必须”,即:接待居民时,必须准确告知办事地点及电话;遇到居民办理有难题时,必须做好衔接工作;居民行动不便时,必须提供上门代办服务;居站工作相互配合时,必须上门服务;服务工转接时,必须实行首问负责制。通过“互动式对接”管理模式,基本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使社会管理创新走上了集成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实现了街道公共服务体制的转型,真正提升了为民服务的合力。
 
  (三)社区减负强化网格管理服务
 
  采取上收一批、剥离一批、取消一批、合并一批、优化一批等措施,出台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实现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的目标。社区居委会减负后得以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不是“我做什么,你接受什么”,而是“群众需求什么,我们做什么”的工作新常态。目前,街道10个社区8.2万居民划分为68个网格、163个责任区域,每个网格按照“1+X”的模式配备工作人员,即一名“网格长”和X名社会单位、楼栋长和志愿者等社会自治力量组成。网格工作人员承担社区巡视、入户走访、建立完善民情日志、提供便民服务等工作职能,实现网格化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使社区服务管理真正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实行网格责任制,网格中的大事、小事全负责,实现社区工作者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的转变。网格中采取现场办理、平台办理、协调办理等方式,做到有人办理、层层办理、限时办理。变条线分治为网格集成,变单一办事为一网办尽。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四)居民自治社区协商共治共建
 
  居站分离后,随着原社区所承担的行政审批和部分行政服务工作事项转移至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办事点办理,社区居委会减轻了繁重的行政事务,社区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自治工作。街道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协商能力建设,规范社区协商渠道,形成社区共治共建模式。社区居委会主要从民主自治、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和民意表达等方面推进社区自治,有效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权力,切实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和运作机制。形成社区开展社区协商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协商议事会人员推选办法、议事机构职责、社区协商议事清单、议题收集办法、协商议事流程图、协商议事会议规则、“6+5”协商议事法、协商事项结果处理办法、协商事项公示办法、协商事项评议办法。如民生路社区设立三个居民自治议事平台“民生话吧”、“民生论坛”、“民生沙龙”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社区腾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强化专职社工服务。准确定位,强化队伍,帮社会组织建家提供平台,整合资源,促社会组织爱家;建章立制,保障经费,扶社会组织安家。目前,我街共有备案社会组织80个。“社区讲师团”承接的中小学服务社区教育模式探索项目获得区创建首批学习型社区奖,“临江书苑”被定为渝中区第二批渝中区特色社区教育项目,还形成了一批如“幸福社区、邻里如亲”的品牌活动,得到社区居民一致好评。坚持对专职社工抓队伍、建制度,抓评估、促服务,抓督导、强学习;抓落实、见成效。着力打造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设立社工项目补贴等措施,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现我街共有社会工作师11名,助理社工师16名,社工队伍建设长足发展。建立案主满意度评估制度促进服务水平,近期进行的案主满意度评估结果反映,案主对我街专职社工服务满意度达97%。加强理论学习,结合督导会议召开社工例会,以实践提升能力,开展社工内部“人际沟通与自信心训练”小组活动,成效明显。引入专业社工开展服务项目,实施社区矫正、社区养老、社会组织培育、社区融合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现我街一共实施了36个社工专业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6个,区级项目27个,共争取社工服务经费26万余元,专职社工服务民生初见成效。
 
  解放碑街道通过减负增效,着力解决运行中的问题,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有效打通了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了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增强了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基层治理、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良性互动。通过三社联动机制,广泛汇集了各方资源,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更好的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