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社区工作委员会2017年副主任会议(上海)暨第五期社区社会组织讲习班
以创建“互联社区”为载体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青岛市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办事处

     即墨路街道地处青岛市市北区最西部,属于典型的老城居住区和小商品服务业集聚区并存地带,辖区面积2.28平方公里,居民2.8万户、7.6万人。辖区困难群体多,低保、低边、残疾人数量位居市北区前两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的24%;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任务重。2014年以来,即墨路街道针对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和各类社区治理难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全面推动“互联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扶持培育线下社会组织,实现了社区治理水平和居民满意度的双提升。

一、创新建设理念,增强平台活力

传统的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大多以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受理问题为主,存在着行政色彩浓、服务功能弱、互动性差等问题,居民认可度低、访问量低、参与率低。市北区创建“互联社区”,目的就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便民综合服务等各类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在社区治理多元参与主体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真正实现汇民意、集民智、解民忧的效果。通过该平台的打造主要是建立“三个联动”:一是由居委会牵头建立起各利益主体间协商议事的社区治理联动,二是由社会组织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满足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的社区服务联动,三是由专业社工培育各类组织,引导陌生邻里变熟人,形成组织化社区行为的邻里联动。

二、创新治理模式,推动深度融合

依托“互联社区”,探索建立了社区治理和服务“O2O”模式,推动了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资源与政府之间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形成了社区事务多方参与、协商共治的新格局。

一是在线上,居民提出服务需求和个人诉求;街、居、格信息员以及物业、各类组织发布通知公告、提供政策咨询。二是从线上到线下,针对诉求和问题,由格、居、街自下而上自行解决。单元格不能及时解决的,由居委会组织召开民主议事、民情恳谈等会议,召集利益各方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或对接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办理;针对居民提出的家政保洁、配菜送餐等服务需求,由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及时保障到位。三是从线下到线上,诉求和问题办理的结果和处理意见,统一在线上反馈答复,居民对服务的评价及时在线上体现,便于居委会监督和服务组织的整改。

同时,居委会、社会组织运用“互联社区”经常性地开展邻居节、友邻互助等公益活动,吸纳大批志愿者和居民参与,进一步增强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性。

三、创新保障机制,确保高效运行

为确保“互联社区”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我们建立了五大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问题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对“互联社区”受理的问题和需求,能够明确答复和办理的,由格、居、街层面第一时间处置;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经线下协商后限期给予群众答复和办理;在街道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平台信息端口分流至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办理,办理情况按流程反馈至社区居民。

二是建立社情民意提前研判机制。通过定期对受理问题梳理归类,明确基层群众所想所盼,为区、街、居、物业提前研判、主动干预提供了大数据支持,极大提高了工作针对性,也利于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之中。

三是建立社区事务共同决策机制。对社区要办的民生实事、拟开设的服务项目和各类社区治理难题,通过“拉呱、社情民意投票”等板块,有效地听取民声、汇聚民意,通过线上线下沟通协商,科学确定工作事项和方案,确保把事“办到群众心坎儿上”。

四是建立工作成效监督评价机制。对服务项目实施过程、实际成效以及问题、建议的处置情况,在“互联社区”网站和微信平台公布,12349民生热线及时跟踪回访,居委会全程参与监督和评估。

五是建立长效运行服务保障机制。“互联社区”的功能完善、日常维护,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负责;配套的线下服务项目,由区、街、居根据居民需求定向购买或由社会组织开设运营;“互联社区”发送的每条信息均由专、兼职人员共同审核把关,并对一些负面内容进行技术屏蔽,确保发出“正能量”。

四、完善相关政策,培养专业人才

一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出台了专门的政府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政策文件,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坚持“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确定、资金来源、运作模式、运作方式、成效评估以及资金拨付等一系列操作规则。设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机制,形成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在成本中纳入人力资源的费用,使政府购买服务操作程序和机制更合理、更公开、更透明、更便于操作。

二是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开通登记备案绿色通道。对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在开办资金、活动场所规定、从业人员要求等方面提供方便,对于运作规范、成绩突出的社区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出台配套政策,将社区专业工作和社区工作者纳入正规的职业范围,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社区工作;加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解决人事争议、养老保障、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问题,造就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截止目前,以“互联社区”为载体,街道近年来培育了各类注册或备案的社会组织60余支,涵盖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文化娱乐、家政服务、送时服务、老人日托等领域,街道每年出资50余万元购买服务,通过资金支持、分包项目、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扶持社区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效果明显。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