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全国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克拉玛依)暨社区工作委员会2017年常委会议
强化参与机制载体建设 提升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
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
 
  近年来,碑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从碑林区社区的现实出发,围绕社区治理的核心环节,把推动基层活力,提高居民参与作为社区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着力在加强社区居委会的自身建设,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协调机制
 
  要确保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有内涵、有效果,在居民群众中有影响,必须在政策上、制度上、思路措施、组织保证上综合施策,多角度、全方位推动社区“两委会”工作模式的积极转变。
 
  一是加强制度顶层设计。邀请省、市民政部门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人,聘请专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组建顾问指导组、课题研究组,对实践路径进行分解、细化、量化。从完善社区多元共治机制、规范协商议事流程、加强参与能力培育等环节入手,注重理论研究和政策创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组织自治能力建设的意见》为总纲,《关于加强社区民主协商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区开展“四型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碑林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碑林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关于在全区推行居民小区(院落)“院长制”实施意见》等为配套的“1+5”文件。
 
  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结合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等综合工作,争取省、市资金1800万元,区财政配套资金1200余万元,对65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硬件设施条件迈上新台阶。大幅度提高工作经费投入。2014-2017年区财政每年列支社区工作经费不低于2500万元,通过共驻共建、费随事转、购买岗位、定项补助等方式,引导组织、人社、残联等相关部门和社会资金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创设项目化运行机制。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重在提高居民参与和服务精准化。我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项目化的有效途径,促进专业社会工作走进社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参与为基础,指导各社区以环境管理、关爱帮扶、文明宣传、参与意识培育等方面,扎实推进项目化实践。在制定项目方案时,突出强调做细做实需求调查和项目论证,通过项目论证会、听证会、居民代表会等渠道,充分吸纳受益对象、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的意见;项目结束后,必须经过审计监督和社区居民的效果评价,增强社区治理的专业化和针对性。为了提高社区项目的策划水平,区民政局专门编印了《碑林区专项服务项目操作指引》和《2015、2016年社区社会工作典型案例汇编》,通过实地指导、归纳总结、组织观摩学习等方法, 2015-2016年,全区先后审批实施各类服务群众项目999个,项目总资金达到2490.7余万元。
 
  二、注重搭建载体,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在推进社区治理中,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如何充分认识城市居委会的性质和作用,处理好行政化与边缘化问题,在政府兜底作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政府、社会、居民的良性互动。
 
  一是搭建对话沟通平台。在太白、雁北、古迹岭等30余个社区先后建立了“居民会客厅”,面对面接待群众,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了解居民需求的第一手信息,综合确定议事主题;
 
二是做实社区民主协商。从“协调、沟通、参与和议事”等环节入手,进一步规范社区协商议事流程,通过社区事务听证、年度民主评议测评、项目论证评估、认领小区绿地等,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在协商中促进居民多元参与治理;
 
  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定期召开社区“两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的“四方联席会议”,商讨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中遇到的难题,近两年为居民排忧解难、办实事500余件,社区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是注重参与结果运用。在全区8个街道30个社区、116个居民小区推广了“居民小组自管模式”。按照“我的小区我做主、我的家园我建设”的思路,通过“大家筹点、街道补点,自己动手美化家园”等细微举措,促进群众自治、邻里守望与基层公共服务的良性互动。部分小区里环境卫生脏乱差、车辆乱停乱放、入室盗窃等问题得到改观;群众提出的用电户表改造、天然气安装等老大难问题,在自管小组的积极努力下完成改造,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惠。
 
  三、提高治理能力,注重多角度“赋权、赋能”
 
  随着社区治理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推动社区治理实效性和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针对社区的一些热点问题,处理好公共利益的再平衡。
 
  一是聚焦突出问题。围绕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居民有序参与、正确表达、维护权利。如,开通巷社区有一处道路改造后遗留的拆迁工地,建设方拟在新建道路边加盖商业用房,群众意见很大强烈抵制。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经柏树林街道办事处、建设方、居民代表充分对话、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一致,由政府出资将其改造成1400平米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
 
  二是注重社区参与意识培养。每年针对不同主题,印发《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号召居民走出家门,“动动手扫净自家院落”,“多看一眼、多问一句,维护自家安全”,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每日开展社区院落巡查,主动收集居民意见,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惠民实事。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QQ群、社区曝光台、微信公众号、代表留言箱等,及时宣传和反映居民参与情况,通报社区多元治理带来的新变化。
 
  三是深入开展“四型社区”分类治理。印发了《碑林区关于在全区开展“四型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创建工作实施细则》,着力打造一批“以服务利民生、以自治为基础、以共治促发展、以干净树形象”的示范社区。同时,在全区98个社区、1433个居民小区推行了三级“院长制”,定期开展社区治安综治治理、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隐患等巡查工作,协调处理居民小区相关问题,帮助和支持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改造提升老旧小区83个,得到了社区群众肯定。
 
  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结合社区社会组织人员流动大、管理不规范、场所不固定、经费不足的实际,开展了“社区社会组织共享平台”试点。针对社区居民纠纷,引入律师事务所常年派驻法律顾问,及时以案说法、疏导化解矛盾;针对服务不专业的问题,举办了碑林区公益服务项目“社区相亲会”,将公益社会组织成熟的20个“微治理”项目推介给社区,促进社区居委会寻找合作伙伴。各社区先后与20个公益社会组织签订254份《项目合作意向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解决高龄贫困失能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瓶颈;针对“三无”老旧小区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差,各街道还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实行兜底服务、逐步规范引导。
 
  四、实施社区减负增效,聚精会神推动社区治理
 
  根据民发〔2015〕136号文件要求,把落实社区“减负增效”作为重点任务,探索社区“政社分离”,实行疏堵并举。
 
  一是“收”审批事项。强力推进街道直接受理、初审制度和“两级审批、三级负责”工作流程改革,将原来由社区承担的社会救助、劳动保障、计生、司法等50余项事务改为由街道直接受理,确需进行入户调查、提供旁证和民主评议的,再由社区居委会协助。
 
  二是“联”服务条线。整合政府各部门在街道、社区的办事窗口,合并相近或相同服务审批事项,梳理出《街道层面审批事项》和《社区居委会协助事项》两份清单,逐步推行“多条线”审批向“一口受理”转变,让自己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减”审批流程。结合市、区开展的“行政效能革命”,由区编办对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审批事项,分期分批实施标准化改造,已对社会公布“最多跑一次”公共服务事项161项,其中“零上门”服务项目达10项。
 
  四是“限”印章使用范围。下发《社区印章使用范围23条清单》,对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且社区有能力提供证明的方可使用社区印章,各类单位和组织职责范围内的证明核实事项,原则上不得随意要求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
 
  五是“压”社区考核评比。由区民政局、区考核办建立统一的考核评比指标体系,除区委、区政府和上级组织、民政部门统一安排的年度考核、综合创建等事项,原则上不能单独开展考核评比。
 
  六是“引”入社会力量。培育和发展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接社区专业服务事项。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处理好资源整合和社会资源链接问题。有效破解居民多样性需求与社区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促进社区各参与主体间的横向联系。
 
  七是“加”互联网技术。碑林区先后投入1098万元,在网格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创新研发 “碑林智慧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先后完成了碑林区GIS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基于三维仿真模型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立了碑林辖区建筑物、常住居民信息数据库。同时,拓宽系统的应用领域,开通了“碑林微公益APP”、建设“社区智慧图书室”。截止目前,已采集建筑物9143栋,管理网格信息551个,社区服务网点信息2万余条,常驻居民人口信息44万余人,经过数据校正后录入系统36万人。初步构建了区、街、社区三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五、改善素质结构,打造基层社区服务“铁军”
 
  提升和改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质,是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保证。2016年区委、区政府结合全区第六次社区“两委会”换届选举,出台了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的五项举措。一是减少街道办事处干部,提高社区居民担任“两委会”主要负责人的比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二是为每个社区党组织设立一名专职副书记,充实和加强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力量;三是优化社区工作者年龄结构,按照“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结构,合理搭配社区人员,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同时,为社区注入新鲜血液;四是积极鼓励专业社工与居委会“交叉任职”,促进专业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改革居委会固有的工作模式;五是明确要求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提高社区民警的出警、见警率,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目前,全区社区“两委会”成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3%,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00%,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全区切实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2015年专门组织6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赴杭州“中国社区建设培训基地”学习,并现场考察杭州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先进经验,开拓社区工作人员的视野,转变社区治理理念和方法。同时,每年开展一轮社区工作者全员培训,重点介绍全国社区治理经验,讲解“四社联动”工作理念,碑林区“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社区治理模式要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论授课、业务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和实务水平。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