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第29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长沙)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会
融合四大关系 探索安置小区治理创新
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银凤社区
 
  镇海区蛟川街道银凤社区成立于2011 年10月,由3个安置小区组成,常住人口3000多户,其中70%的住户来自周边7个村拆迁安置村民。由于居民缺乏对小区公共设施的保护意识,拆迁安置小区建成之初,普遍存在绿地当农田、绿化带上晒衣服、不关楼道防盗门,楼道杂物乱堆放,煤炉生火烧开水等共性问题。
 
  对银凤社区这类典型的城市安置小区,如何推进拆迁安置小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小区居民从“农民”向“市民”转变,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对此,银凤社区以打造“融心”社区为品牌,促进四大关系融合,探索出一条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经过七年努力,社区环境整洁,邻里关系和谐,生活丰富多彩,使广大拆迁安置农民真正为融合城市社区的市民。社区先后被评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无邪教社区、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社区、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无邪教社区。
 
  一、强化党建引领,从组织层面促进党员带头和居民参与关系的融合
 
  针对社区居民固有的“农村人”心理和观念,对社区生活不适应,甚至产生排斥、抵制心理等问题,银凤社区积极打造“组织亲民圈”,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带头、主题活动,拉近社区党群组织与居民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出一条村社融合的新路。
 
  1.夯实基础,构建组织融合新格局。通过对实际居住在银凤社区区域内的7个行政村党员人数、分布情况、党员信息的调查排摸,社区目前有区域内党员230名,而在册党员只有100名,社区对党员的管理不能仅限于组织关系在本社区的党员,为了有效地实现社区内党建资源的重新组合,社区通过实行“双管双带”管理机制,激发组织关系与居住地分离的区域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这些党员来自于拆迁群众,能反映拆迁群众的呼声,能代表拆迁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中的依靠骨干,与这些基层党员同呼吸、共患难,形成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良性循环,不仅能弱化和消除辖区党员村级地界意识,也为打造融合型社区奠定了组织基础。
 
  2.组建网格,促进党群关系零距离。社区按照属地性、整体性、适度性原则,以15人左右为单位建立11个网格党支部。每个网格党支部通过推选或选举的方式产生1名支部书记、2名支部委员,把党组织覆盖到基层各个“神经末梢”。近年来,银凤社区结合网格支部特色,积极探索无职党员适岗定责制度,目前,所有网格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以及服务时间,分别认领了社区环境整治、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帮困助残等8个公益志愿服务岗位,通过认领网格“责任田”,让每个党员都能找到活动载体,都能有所作为。 
 
  3.展示形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在实现党组织的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亮身份、聚民智、比服务、解民忧”,充分发挥网格党员主观能动性,让拆迁群众感受到党员在邻里,服务在身边。一是亮身份:辖区每位党员入户走访身边的30户邻里居民,了解社情民意,收集民生热点并提出建设意见。二是聚民智:组建“银凤先锋智囊团”,定期召开座谈会,协商解决社区事务。三是比服务:发动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环境整治、邻里互助、基层调解、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解民忧:设立“居民说事点”和社区“议事厅”,由网格党员轮流坐镇倾听群众心声,并在月度“网格议事会”上集体讨论。如:建筑垃圾箱是否该拆除、煤炉如何整治等。
 
  二、强化便民服务,从生活层面促进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关系的融合
 
  拆迁安置后,居民所在原村委会职能弱化,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拆迁居民对配套设施和社区服务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为此,社区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优势,积极统筹,用“沟通好,配套好,服务好”的优质服务,从生活上进一步便民利民,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1.开通网上服务“直通车”,让服务更贴心。为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社区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灵活、快捷、互动性强等优势,以网格为单位,组建起17个微信交流群,吸引了两千户居民加入。现在,银凤社区每家每户都能通过手机直接同包片社工、网格员等建立联系纽带。利用掌上移动端的信息传递实时性,社区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居民群众的声音,还能及时传达国家政策,解答居民疑问,组织文体活动,发布社区动态,小小的微信群为社区居民打开了一扇了解社区、熟悉社区、亲近社区的沟通窗口,也让不少原本互不认识的居民通过微信群变成了朋友熟人,建立起新的邻里社交圈。
 
  2. 打造365“不打烊”服务机制,让服务更便民。由于政府部门办事时间和居民上班时间重叠,以前居民到社区办理业务必须请假。尤其是拆迁居民,弄转居以后对社区相关业务不熟悉,常常因为资料没备齐来回奔波,不仅费时还耽误事。为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多样化需求,银凤社区着力打造“365全日制”服务新格局,除了节假日照常服务,社区还将居民办事时常延长到每天延时到18点,以满足上班族服务需求。同时,社区还给每位社工印制了“便民卡”,便于走访时发放给拆迁居民,居民可以随时联系包片社工,明确预约延时服务,了解注意事项,合理安排时间,高效解决问题。目前,“365全日制”服务机制实行以来,已累计为上千名居民提供了便民服务。
 
  3.推行全能社工“一窗办”,让服务更高效。“365全日制”服务机制的推广,对社区社工业务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为此,社区专门设立了“综合服务窗口”,打破社工“各管一摊”的分工状态,要求每名社工都对各项业务“吃得透,拿得起”,打造一专多能的“全能社工”队伍。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社区均实行轮岗值班制,在服务大厅安排1-2名社工值岗,为办事居民提供“一窗办”的高效服务。与此同时,社区将其他社工从窗口服务解放出来,确保了每位社工每周能有3.5天时间走访居民。
 
  三、打造文化乐园,从精神层面促进价值认同与居民自我关系的融合
 
  拆迁群体要适应并融入社区,除了规范的融入、社会关系的融入、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入,使社区价值认同与居民行为模式趋向一致。为此,银凤社区着力把散落的文化资源串联成线,融汇成片,确保社区“每日有活动,每月有主题,每年有创新”,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新气的文化乐园,也让拆迁居民走出家门,技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邻里之间互相亲近。
 
  1.“草根讲师”接地气。银凤社区成立以来,一直着力打造文化惠民体系,不仅建有居家养老中心、市民学校、文化广场等活动阵地,还成立了贤林书画社、采薇越剧社、太极队、巧手绣艺坊、腰鼓队、门球队等20余支文体队伍。同时,社区从居民中物色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居民组成“草根讲师团”,他们当中有人擅长书法、有人擅长美术、有人擅长演唱,有人擅长手工,定期面向社区居民开设的“乐学讲堂”。一方面,社区为这些草根讲师提供了服务社区、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很多草根讲师来自拆迁群体,他们自带的亲和力能更好的帮助拆迁居民融入社区文化体系。
 
  2.“每日一品”聚人气。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持久、艰巨的综合性工程,要满足拆迁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必须需要有充沛厚实的文化供给。为了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社区打造了“每日一品”主题文化品牌,周一健康日由义诊志愿者为居民提供量血压、医疗咨询等服务;周二调解日由邻里和志愿者为居民现场调解邻里纠纷;周三欢唱日草根讲师团在乐学课堂上教唱歌曲;周四巧手日集中传授编织、串珠、香袋等传统手工制作技巧;周五学习日老年电大定时开课让老年朋友实现老有所学的生活理念。
 
  3.“五彩银凤”有新气。除了向拆迁居民提供普惠型的文化资源,社区还积极探索“问需于民”的文化需求反映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打造“五彩银凤”文化品牌的工作目标。其中,红色银凤以传承“红色梦想”为主线,围绕“两学一做”、迎七一、庆国庆等主题,开展党员学习教育、主题文艺汇演、为老党员庆生、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绿色银凤以打造“融美爱园”为主线,每天组织志愿者分组、分片、分时段在小区内开展清洁美化家园活动;蓝色银凤以助力“治水剿劣”为主线,发动居民河长巡查辖区河道,宣传节水护水的文明理念;紫色银凤以“银龄爱晚”为主线,每月为独居、高龄、残疾等特殊老人提供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金色银凤以“阳光助童”为主线,为辖区青少年搭建银凤社区四点钟学习、暑期夏令营、七彩课堂等校外实践平台。
 
  四、创新治理途径,从民主层面促进协社区协商共治与居民自主参与关系的融合
 
  拆迁安置小区之所以给人“卫生脏乱差”“居民素质低”等不良印象,主要原因是小区管理行政主导色彩明显,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银凤社区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完善居民说事、协商共建,引导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建设,增强社区主人意识。
 
  1.“居民说事”破解社区难题。近年来,银凤设立“居民说事点”和社区“议事厅”,完善“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于一体的制度。以拆除银凤晓月三期建筑垃圾堆放点为例,有居民反应小区内有部分建筑垃圾堆放点距离房屋太近,随着入住居民的逐渐增多,建筑垃圾逐渐减少,不少居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堆放点内,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为此,社区多次召开“居民说事”大会,听取网格长、物业、业委会三方意见,专题研究解决方案,最终有序拆除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的建筑垃圾堆放点,得到了拆迁居民的一致认可。
 
  2.“协作共治”整治小区环境。经过前期走访,社区在各村中挖掘出一批有文化、有威信、有责任心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拆迁居民,通过推选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业委会和社区志愿服务队发挥“老街坊”之间“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帮得上忙”的特有优势,针对小区公共空间堆放杂物、电瓶车拥堵车棚、煤炉生火烧开水等共性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查、劝、清、评、督”为举措的行动计划,通过检查公示、上门劝导、集中清理、评优表彰、督导巡查,使小区面貌彻底改善,引导拆迁居民逐渐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转变。
 
  3.“星级评优”实现自我管理。一直以来,社会公益组织对社区建设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银凤社区共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21支,人员超过300名,服务项目涵盖了小区巡逻、银龄助老、家园美化、文明督导等内容。各团队结合社区建设,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自发开展活动。以银凤“融心爱园”志愿服务队为例,该团队将104名志愿者分为26个小组,连续四年每天排定3-4人在小区内捡拾垃圾、巡查劝导。他们活动有计划、巡查有记录,还定期召开交流会总结好的做法。为了鼓励积极性,社区制定了“星级公益团队评选标准”,并将在每年的11月举办“星级评优”活动,通过检查台账、团队PPT展示、专家打分和居民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团队星级并与年度活动资金挂钩。
 
 
 
来源: 宁波蛟川街道银凤社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