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2018年副主任委员单位会议(宜昌)暨第六期全国社区社会组织讲习班
立足居民需求 激发社会活力 积极探索“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新模式
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
 
  白银路街道旧城面积大,困难居民多,需要解决的群众诉求量大、面宽,如何优质、高效地为辖区居民群众开展服务,成为当前基层街道社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在认真总结“365民情直通车”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三社联动”工作试点要求,在正宁路社区先行开展了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三社联动”工作试点,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社区服务各个方面,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全员参与、整体联动”的社会治理新体系,有效解决了社区人员力量薄弱、社会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主要的做法是: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规范为民服务程序。针对基层办事程序繁琐、居民群众办事难等突出问题,把改进方式、规范程序、完善制度作为服务辖区群众的切入点,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一是创新服务理念。我们在社区服务中着力体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通过社区开放空间等方法创新,实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联动,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居民参与的难题在各类社区服务中得到有效化解,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得到提高。二是改革服务方式。我们针对街道、社区政务服务大厅重复设置的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街道社区行政服务分离改革,对社区所承担的所有行政事务全部移交到行政办公区,实行“一口式接件、归口式办理”,实现了由“行政化社区”向“服务型社区”的全面转型,为社区“松了绑”,给群众“省了时”,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完善服务网络。以基层党建网格化为基础,依托街道“大工委”,在楼院设置党支部,形成以楼院党支部为核心,楼院长、社区民警、物业、城管等职能部门协同参与服务链,做到了基层终端有人干事、服务群众责任到人。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街道社区上门走访、与辖区单位签订“结对共建”协议等方式,及时帮助解决辖区居民环境、低保、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四是拓展服务载体。针对大量退休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党员进入社区的实际,我们把社会组织管理纳入街道党建考核之中,建立了3个非公党支部和1个社会团体党小组,与兰州大学义工组织建议合作关系,与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正在稳步推进,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心理咨询、亲子教育、法制宣传等服务正在走进街道千家万户,多方联建、区域共建之路正在初现成效。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提高街道社区服务水平。把创新管理作为提高服务水平的突破口,深入研究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一是精心打造“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针对辖区小街巷环境卫生差、门头店牌乱、文化底蕴缺乏、绿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街道党工委认真研究谋划,采取“社区提方案,居民齐参与”的方式,通过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邀请专家学者论证、征求街巷居民意见等办法,研究制定一体化示范街建设总体方案,充分吸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街区特点等各类元素,着力打造了南城巷“意江南”特色街巷,极大提升了街巷文化内涵,赢得了社会各界及辖区群众的广泛关注。二是建立居民事务和信访代理中心,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街道社区成立信访代理中心,对辖区群众涉及公共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矛盾纠纷代为办理,并联合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等机构,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和民事调解服务,做到了信访案件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三是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成1个街道总网格、5个社区大网格、20个区域责任网格,将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物业管理等8项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实行网格内部巡查、专业队伍巡查、视频监控、公众监督“四级发现”模式,全面加强对人口、房屋、证件、车辆、场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问题,有效实现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
 
  三是创新工作载体,着力打造服务品牌。针对居民群众不同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从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入手,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对老、幼、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便民利民服务。一是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驿站”服务,结合“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创建,我们为环卫工人专门设立了“爱心驿站”小木屋,配有休息桌椅、微波炉、暖水壶等用品,为环卫工人提供了一个缓解工作疲劳的休憩场所。二是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智慧养老”服务,以辖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为服务群体,由专业社工及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上门志愿服务,同时引进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建立辖区老人电子信息档案,将居家养老入户需求结果细化到每位老人,社工团队及志愿者根据在册老人健康档案及服务需求,认领服务项目,定期开展上门志愿服务,深受辖区老年人欢迎和好评。三是为青少年提供“志愿公益”服务,20名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及辖区小学生,在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的协助组成的“小记者”志愿服务团队,邀请到兰州电视台资深记者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辅导,有声有色的开展了以“我是社区小记者”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工作采访和体验活动,进一步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四是为弱势群体开展爱心帮困服务,对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开展社区照顾、社区融入、社区矫正、社区康复、就业辅导、精神减压与心理疏导等服务;以空巢家庭、留守人群为重点,积极为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解决生活和精神上的困难,构建社会保护与支持网络。
 
  四是创新组织体系,健全为民服务机制。把区域共建、创新机制、科学管理作为服务辖区群众的着力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三社联动”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创新工作理念,街道在三社联动工作中将专业化力量引导做为所有工作突破的关键节点来抓,引入我省985重点大学教师为核心组建的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指导三社联动工作,招社引智使三社联动工作的规划和建设从一开始就能做到高起点、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建立共驻共建机制,依托辖区单位资源优势,积极引导辖区单位树立共驻共建意识,开展了“百家单位共建、千名党员结对”活动,进一步调动了辖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社区工作体制,实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服务“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各项公共事务统一由社区工作服务站办理落实,使社会党组织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三是创新街道社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了周查检、月评比、年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勤劳的实行激励制度,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在社区,成立了居务监督委员会,配套建立了街道社区双向考评、民主评议等机制,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
 
  经过“三社联动”的创新实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是拉近群众距离。通过“三社联动”,把群众点点滴滴的难题纳入了服务管理之中,对群众零零碎碎的琐事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认可。二是提升了干部素质。“三社联动”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街道社区干部、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为期一年的诊所式培训,精准改变了工作观念,真正提高了工作技能,使工作团队能主动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三是找到了服务群众的新路径。通过“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人才都以服务居民群众为纽带,充分发挥自身、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解决上至辖区单位发展、下至失业人员安置,大到社区环境整治、小到邻里纠纷调解等各类问题,使街道社区党组织成为统揽全局、领导发展的坚强核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三社联动”融入基层党的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之中,深入研究探索深化拓展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在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是着力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对正宁路社区行政功能抽离搬迁,建成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白银路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坚持社会事社会办、专业事专业办原则,将街道面向社区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委托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主要设咨询区、服务区、集中办公区、活动区等区域,将其打造成具有孵化培育、宣传推介、培训交流、信息咨询、公益创投、服务对接等六大功能的基础阵地,实现街道社区、服务对象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二是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体系,做实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发展内涵,大力度培育社区公益慈善类、自助互助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搭建社区综合协调社会组织平台。三是不断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根据社工自身专业优势安排岗位,鼓励社区工作者及街道干部参加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吸引优秀社组织资源到社区开展具体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为“三社联动”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 兰州白银路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