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联结“五彩线” 绣出“一枝花”
——江心洲街道社区治理“五联工作法”
 
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方位,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多次以“绣花”为喻,强调了社会治理的“微操技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推升到新的历史高度。近年来,江心洲街道“一切围绕居民转,一切紧扣治理干”,协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探索符合江心洲实际的“草根治理”路径,“五联工作法”被江苏省委第十三届二次全会列为基层富民工作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江心洲位于南京市城西长江之中,四面环水,素有“长江绿宝石”之美誉,是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之岛。中新生态科技岛项目自2009年正式奠基以来,辖区内原住居民已全部搬迁完毕,目前辖3个村改居社区,2个原住居民安置房社区和2个商品房社区筹委会,未来将建成包括4个安置房社区在内的12个社区。
 
  江心洲街道社区治理创新与实践,既是源于生态科技岛建设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更是江心洲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如何让江心洲适应“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跟紧南京国际化城市客厅的迅捷步伐?江心洲借智双一流高校资源,深化社区治理创新,建立江心洲•清华大学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成立8位专家组成的项目团队,持续总结、概括、提升社区治理方案,逐步丰富了“五联工作法”的精神内核和工作成效。
 
  二、具体做法
 
  江心洲街道面对“农民洗脚进城”后出现的不适应,直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索实践“决策联议、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困难联帮”的“五联工作法”,着力构建党政群联动的社区治理“五有”新模式。
 
  一是决策联议,民主协商“有平台”。突出基层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对涉及建设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采取“社区需要、支部吹哨、部门报到”的平台服务机制,形成了“社区事务听证会收集民意-社区矛盾协调会化解纠纷-社区党建评议会民主监督-社区党员服务站标准化服务”的“三会一站”决策机制。特别是针对拆迁安置小区诉求多样、矛盾复杂的实际,在集体资产分配、小区物业管理、红白事移风易俗等中,遵循议事自治程序,用法治化手段,群众普遍认同的方式,有效化解矛盾于小、于早。
 
  二是活动联办,联系群众“有纽带”。充分借力南京艺术学院“老师艺术在基层再现、学生才华在基层实践”的优质资源,创新打造“美好生活•文化育民‘八个一’艺术课堂”、露天电影节、“洲岛梦”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确保“周周有电影培训、月月有展演讲座、年年有节庆活动”。发挥社区党员文艺骨干特长,引导辖区居民组建洲岛旗袍队等35支文体队伍,以培养趣缘促进居民和社区的情缘,为社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精神追求,推动群众精神生活现代化,打造党的政策宣传“微通道”。
 
  三是资源联用,攻坚难题“有路径”。建立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强化党建引领,与省、市、区机关部门和企业18家党组织结对,充分运用共建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一流的“共享服务”;借力生态科技岛,在洲岛和园社区打造一流的“智慧社区”;联动各小区物业管理,建立“红色物业”,强化小区安全管理,传授防诈骗知识,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消防演练,推动小区管理现代化、服务个性化。固定2000多平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落实服务群众“全方位”、“无死角”;建成5A级托老所,以医养融合形式,解决老人居家养老与安全问题等等。
 
  四是服务联做,因事制宜“有章法”。街道整合辖区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服务方式现代化。引进、孵化同一屋檐下、蒙正公益、四月天等12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组建“亮眼看洲岛”光明卫士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小区368名老人开展白内障筛查和血糖检测,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23例;组建敬老服务队,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开展医疗服务和心里疏导。打造“五微共享社区”平台,通过搭建微平台、倡导微行动、做好微实事、点亮微心愿、汇聚微星光,打开便民服务“最后一扇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服务新格局。
 
  五是困难联帮,兜底关爱“有保障”。积极推动人文关怀,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街道在各个社区设立司法站,通过建立律师咨询服务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将征地拆迁等复杂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引导有诉求者“依法维权”。创造条件打造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因农民失地造成的矛盾纠纷,依法引导和服务失地农民实现转型。完善救助帮扶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200万元“心连心”关爱基金,为辖区贫困家庭提供兜底帮扶救助,开设便民服务直通车,有效提升服务群众效能。
 
  三、主要成效
 
  江心洲街道以“五联工作法”为抓手,积极引导驻街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与服务当中,使得社会治理不是政府主导的“独角戏”,而是涵盖了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为实现江心洲街道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营造了“竞相守正创新”的治理氛围。通过居民和社会各方参与社会事务中形成一套有制度、有章程、有效果的社区事务议事程序,“五步议事法”等贴近群众的议事方法引导社区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洲岛家园社区协商解决小区白事场地选址建设、安置房社区物业费收缴、人车分流管理等问题,使得洲岛家园社区成为区域内安置房小区建设管理创新的样板。洲泰社区针对集体资产分配、困难居民帮扶慰问等事项,用社区协商的方式凝聚了民心、赢得了信任,解决了政府对基层事务监管和指导过程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
 
  二是确定了“服务先于治理”的关键地位。充分利用街道打造的法治文化园开展实地宣讲教育,先后接待街村干部、居民群众、涉稳人员、中小学生、服务对象及各级领导的参观、学习、教育达50余批次,受教育人员达6000余人。与南京艺术学院开展文化润民合作,已累计放映露天电影180场,开展艺术培训120场,举行文艺展演活动40场、文化艺术讲座30场,成功举办“露天电影节”和“洲岛梦文化艺术节”,累计惠及居民群众上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助推社区治理创新向高质量和纵深处发展。
 
  三是构建了“由群众说了算”的评价体系。街道与清华大学合作以来,形成了每月专家培训、月度双向例会、定期参观学习、博士社区挂职、假期调研实践的工作机制,指导和参与江心洲社区治理创新工作,借鉴新加坡社会建设经验,建立有效机制使居民群众共享生态科技岛建设发展成果,使得居民群众从社区治理和政务服务精准对接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街道打造的以党员为民服务的“五微共享社区”平台已注册党员群众7200多人,实现岛内原住民6500户全覆盖,两年来累计发布微平台信息587条、展示微星光67人、开展微行动80多次、建设微实事50余项、发布并认领微心愿8100多条,用机制化平台运作,精准对接普通群众需求,弥补了一般政务服务的短板。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开展培训19期、培训1000余人。通过与区域内用人单位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先后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心连心”党群关爱资金帮助困难党员群众261人,发放帮扶资金96万元,让困难党群最需要、最关切的时刻,直接感受到来自党组织和全社会的温暖。
 
 
来源: 南京江心洲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