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党建引领 家人治家 打造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
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辖有10个社区,2个新村。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9.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29万人,注册登记外来人口2.71万人。近年来,我街道依靠党员带头、居民参与、自发成立、自主活动的方式探索建立了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就近协商事务、解决纠纷、组织活动,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家人治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体系的新路子。
一、招宝山街道的探索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途径,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显党员先锋作用,提升自治、互助、共融水平,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具体而言:
1、加强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枢纽型组织,并以党组织和党员为核心,引导和激发多种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区自治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首先,招宝山街道在社区党组织之下成立了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党支部,在各党支部下面,又以网格和楼道为单位成立党大组和党小组,从而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的组织格局,纵向深入到底、横向扩展到边。其次,以党组织为依托,将居民中组织关系在原单位的机关退休干部、普通党员全部吸纳进来,并统筹区域内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老干部、物业管理、共建单位、商户等党员资源,做好“选拔+培训”、“关心+支持”两个加法,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威望、愿奉献的社区自治主力军。仅仅是港城花园小区党支部就以退休党员为基础发展了80多个志愿者,他们坚持天天值班、收集民意、解决民难。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服务居民,党员骨干们还深入居民中,挖掘小区中的有一技之长的“能人”,成立“能人库”,再以这些“能人”为核心,成立了17个社区公益型社会组织,服务于本小区和周边小区居民。
2、以党组织为平台,以有能力、愿奉献的党员骨干为核心发动居民参与成立小区“居民互助站”,党员骨干是社区自治的“领头雁”,“互助站”是社区“微治理”的载体,实现“家人治家”。7年来,招宝山街道在所辖的10个社区59个小区共成立了48个“居民互助站”,覆盖了所有居民,这些“互助站”的发起人和协调人都是党员骨干,他们在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动和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互助站”的运行最大限度地汇集了社区的民智民力,居民成为基层治理最广泛的参与者和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者,换言之,社区事务交由居民自我管理,还权居民,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居民的聪明才智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如今,“居民互助站”已成为招宝山街道组织居民、发动居民的新机制。现实中,活跃于各个小区的“互助站”以本地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其实际问题,在基层社会的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发挥广大党员的示范引领和道德模范作用,大大提升了社区的道德风尚,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居民互助站”,招宝山街道的社区居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便民利民活动,大批优秀的党员尤其是退休老党员们发挥余热,以主人翁的姿态深入社区服务第一线。如在部分小区开展的“网格员、巡查员、护水员、平安员、助老员、劝导员、宣传员”等“七大员”的先锋认领活动中,退休党员们带头报名,积极参与。正因为党员们垂范邻里的模范作用,小区内各个层面的社会贤达、商家代表、居民骨干、业委会成员、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的公共情怀被调动起来,他们也积极投身于社区公共事务中,从而在形成了不计报酬、专讲奉献的氛围。
二、招宝山街道解决了哪些重要问题
1、在社区治理中如何将党的领导和社区居民自治有机融合?十九大提出社区治理的目标是“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自治是社区治理的目标,如何在其中体现党的领导?招宝山街道将党组织建设成为社区的枢纽型组织,“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的五级组织体系成为社区自治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发动党员骨干深入居民中,通过发现群众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培育团队骨干、凝聚团队力量、发挥团队作用、推动参与共治的“六步走”策略,聚集各种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2、在社区治理中如何将德治与自治有机结合?民风德治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招宝山街道积极发掘那些乐于奉献、群众认可的党员同志,让其担任“居民互助站”的负责人,通过他们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自治。在这一过程中,招宝山街道尤其注重搭建党员先进性展示平台,宣传其奉献精神,发挥优秀党员垂范邻里的示范效应,在居民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说,招宝山街道正是依托党员骨干的“领头雁”作用,在社区治理中将德治和自治有机结合,从而建构了社区的善治新体系。
3、如何使得退休党员“离岗不离党”,继续发挥余热?在一些地方,退休老党员由于离开了工作单位,其作用不断弱化甚至被逐步遗忘,其中的部分党员已经很少参加组织活动了。在招宝山街道,退休老党员则成为社区善治的宝贵资源和基础性力量。社区内部的各级党组织更加密切与离退休老党员的联系,发挥其乐于奉献、感召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等优势,让其带领和引导广大居民发展社区慈善公益、完善社区社会救助、化解社区社会矛盾、繁荣社区文化体育等,一些社区还成立以党员能人命名的工作室,为退休党员在社区营建了一个“家”,走出了一条“关系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于社会”的新路子。
三、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1、基层政府可将工作重心转向引导和加强社区各级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和保证。社区居民自治要求政府还权社区、还权居民,社区公共事务应尽量由居民自己管理,但是当前我国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自治能力相对不足,大大限制了其“四自”(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从而使得社区治理社会化的进程举步维艰。招宝山街道的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抓手,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枢纽型社区组织,通过该组织体系将分散在社区中的党员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然后通过党员骨干带动社区中其他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社区自治提供组织基础。同时,党组织和党员的核心作用可以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保驾护航。
2、基层政府应通过公益项目进行“微投入”,赋能社区。政府应优化投入方式,健全多元化保障机制,为居民自组织的发展和服务提供必要的资源。具体而言,可采取“财政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群众出一点”等方式,大力倡导社会化和市场化投入为主、政府公益项目“微投入”为补充的保障机制。同时应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募志愿者、党员“责任示范岗”等方式,既可以突出居民的主体作用,避免政府对民生项目的“大包大揽”,又可以增强社区自治组织的造血功能。
3、基层政府应加强对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骨干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提供服务的能力。社区服务是“微服务”,尤其强调问题导向,需要提供精准化的服务项目,甚至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的社区服务体系,因此对服务的项目设计和服务供给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基层政府不断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课程体系。只有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及其骨干成员具有承接政府转移出的社会服务的能力,社区“四自”才能可期,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才能真正实现。(赵拉结)
来源:
宁波市招宝山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