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30届全国区街镇工作年会(昆明推进会)
打造招宝商圈党建“红心T台”,丰富地区发展模式
——“三力”汇于一“行”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
 
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
 
  一、【背景介绍】
 
  总浦桥社区,一个0.3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拥有招宝广场、鼓楼广场、西街服装城三大商圈,900多家商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设有招宝CBD、西街服装城两个党支部。商圈毗邻银杏小区、四方小区、红星小区等1500余户居民,日均人流量约2万人,是镇海老城最具活力的商圈聚集地,是典型的市井生活和商业共存共融的“商居混合”社区。
 
  商家云集,品牌林立。这些商铺吸引了人气,方便了居民,带来了区域的繁荣的同时,也繁衍出许多问题,商户来自四面八方且流动性大,人与人之间像是隔了一座‘冰山’,对本地政策、历史文化了解不深,生活方式及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社区居民难以融合,加上商圈业态多样,决定了各个群体的服务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让商家文明经商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如何让居民了解商家品牌,提升商家知名度和客流量;如何实现多元融合、形成商社互助共赢局面,这些问题给社区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案例预估分析】
 
  服务对象:以招宝商圈企业、商户以及所辖的居民小区为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者经过走访与调查,收集了商家、企业、居民的相关资料和问题,分析了问题的主、客观因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招宝商圈进行了预估分析,商圈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近年来快速发展,同时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居民需求多样化、社会资源分散化、管理主体多元化等问题制约社区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痛点,社区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面临着的困境——一盘散沙,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商居矛盾日益突出。商铺与周边居民的摩擦和冲突在不断增多,如商铺的装修噪声扰民、经营占道、违规运营等,现状带给居民不少烦忧,楼上居民和楼下商家频频“开战”,商居矛盾诱因的增多给社区和谐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2、商家之间针锋相对。商业企业及商户各自为战,相互不理解、不信任,散乱现象突出,缺乏凝聚力和协调性。;从业人员大量聚集,社会管理中暴露出步伐不一、协调乏力、资源浪费等问题;各单位、商贸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共荣机制,整体形象难以出新出彩;
 
  3、商家与社区间的隔阂。商家患有参与社区活动“冷漠症”,尽管商户生意顺风顺水,然而商家不愿参与其他活动,认为影响生意;商户归属感极差,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低;认为社区包庇居民,对社区具有抗拒心理,不愿了解社区的服务机构、组织运作。
 
  4、商户与职能部门关系白热化。商户法律意识淡薄、管理部门手段僵硬、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阻碍了执法工作人员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优势资源剖析】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招宝商圈位于城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流量集中。吸引清庭雅丽、时代影院、三江超市等50余家高端优质企业、商家入驻,在招宝商圈运行多年,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并热衷于公益服务事业,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势资源。
 
  2、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镇海老城是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小镇,具有浓郁的民俗韵味、繁荣的群众文化,以及宜人的生活品质,老城的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拥有优质的环境和深厚的人情,容易让商家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3、走在前列的社区服务经验。社区致力孝德品牌建设,是宁波首届品质社区,经过10多年的经营和耕作,社区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功能不断增强,社区荣获15项全国级荣誉,22项省级荣誉。
 
  4、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小区自治互助站运行日渐成熟,创设了服务项目化管理、多元化共治模式,积累许多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
 
  四、【任务目标】
 
  通过对商圈及附近居民小区的了解,社会工作者认为:有力地推进党建引领助力新业态振兴的融合发展,将社区、商家、居民“三力”汇于一“行”,以建立“党建领航、发展领跑、幸福领先”的活力商圈党建为目标,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
 
  (一)总目标
 
  采用地区发展模式,通过全域化统筹、全要素集约、全方位联动,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对话与关怀机制,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协商解决商居之间的矛盾,协调商铺和居民利益,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问题,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党务居务商务同频共振。
 
  (二)子目标
 
  1、调查分析,切入精准服务。社区工作者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实行“走访—落实—回访”机制,针对商家、居民、退休人员发放不同类型的需求调查表2000余份将收集的意见建议深入分析,掌握居民服务需求、商家优势资源,策划传统节日、商居邻里节、商居联动职业推介会等活动。
 
  2、挖掘培养,植入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挖掘和培养骨干力量通过系统能力建设,让居民掌握解决的技巧和组织技巧,提升骨干力量社区参与能力,培养不少于10名以上深度参与社区事务的骨干。
 
  3、党建引领,促进相互整合。社区工作者发挥协调者的作用,针对社区居民之间、商家之间、商居之间的冷漠和疏离,以商圈党建为引领,协同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打造品牌活动并且常态化开展,形成生态型良性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
 
  4、共治共享,促进良性循环。社会工作者发挥中介者的作用,针对社区资源缺乏,提出“众筹共治,福祉共享”的理念,建立“家人基金”,制订基金运营框架,实行标准操作流程。商家选择力所能及有方式,参与社区公益事业。
 
  5、助人自助,实现自身价值。社区工作者发挥使用者的作用,赋权有能力和个人或党支部、社会组织自主策划服务,开展服务,管理服务,让商居之前把参与当作自己的事情,实现自我组织推行服务,带领提供服务的自助互助氛围,增强居民、商家和组织在社区中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五、【实施策略】
 
  第一步:构建招宝商圈党建综合体。以“商圈+党组织+商户”的开展,整合企业、商家优势资源,解决商圈存在的现实问题;打破了商圈内企业区域分割、各自为阵和封闭自锁的局面。
 
  第二步:成立招宝商圈自治互助站。建立商区自治的长效机制,让商自治能有效运转。建立自治站日常管理机制、协商议事机制和分类流转机制。明确商圈自治互助站的任务清单,包括政策宣传、协商议事、志愿互助、文化共享等。
 
  第三步:畅通现在信息网络渠道。创建邻里社交+企业+商家服务聚合的网格平台,畅通网格微信群、QQ群等现代信息网格渠道,发布小区各类服务信息、收集社情民意、发起各类话题、组织线下文化活动等。
 
  第四步:发挥党建引领商圈发展。创立实施“5+3”工作模式,即实施“五联工作法”(组织联建、设施联享、事务联商、活动联办、发展联姻), 开展商家冠名认领、结对互助、志愿便民等服务活动。
 
  六、【服务过程】
 
  (一)党建引领,形成“一体两翼多点”的组织架构。
 
  1、“一体”统筹,凝聚合力。“一体”即招宝商圈党建综合体;由社区大党委牵头总抓,强化组织领导,将招宝商圈区域内“两新”党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统筹合一,以“商圈+党组织+商户”模式设置,成立招宝商圈党建综合体,作为领导核心和指挥中枢,共同谋划解决辖区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措施,统筹各领域党组织力量,将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商家、资源统筹合一。
 
  2、“两翼”共振,协同发力。“两翼”即居民和商家,也是党建服务的核心,针对商家企业用工难问题,牵头组织商居联动职业推介会,开展送岗位活动;邀请专业人进广场商家劳动保障、住院医疗互助保障等政策咨询,开展送健康活动、组织趣味运动会、送文化等活动。针对居民以优偿、优惠、便利的服务辐射周边红星、四方、银杏等小区,如开展区域化商居联动敬老服务,传统节日商家志愿者与辖区老人赏灯景、品汤圆,包粽子等,增设固定志愿服务点,开辟敬老服务街和巾帼文明服务街,通过社区红马甲爱心驿站,吾爱志愿、大光明眼镜等商家回报社会提供服务平台,推出居民和商家之间无偿或低偿双向服务,与居民形成互动的健康有机体系,商家在整个生态链的建设、运营服务过程中得到长期的收益,构建商家与居民无缝的、闭环的价值链,形成同频共振的“黄金搭档”。
 
  3、“多点”联动,强化聚力。社区成立“招宝商圈自治互助站”作为各企业开展活动的主阵地,联结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三江超市、肯德基以及城管、市场监督所等12家商圈内非公企业、驻地单位组成,吸收优秀商家、女性及青年创业者加入到群团组织,先后成立了“巾帼妇苑”“招宝青年汇”、“职工之家”等组织。同时,发布流动党员的“召集令”,让商家中的近20位流动党员重新找到了“家”。
 
  (二)统筹共荣,实现商圈和谐共赢为终极目标。  
 
  1、开展党建“四字”工作法。即“访筹点评“。访商家促服务。实行“走访—落实——回访”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分析,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千余份,深入了解商户、居民服务需求、优势资源等基本情况。畅通商户沟通渠道,提升改善服务水平。筹资源促合作。利用商家优势资源增设固定志愿服务点,开辟慈孝风情一条,如开展区域化商居联动敬老服务,传统节日商家志愿者与辖区老人赏灯景、品汤圆包粽子等,通过社区红马甲爱心驿站,吾爱志愿、大光明眼镜等商家回报社会提供服务平台。点服务促发展。社区为商家提供政策咨询,针对商家企业用工难问题,牵头组织商居联动职业推介会,开展送岗位活动;邀请专业人进广场商家劳动保障、住院医疗互助保障等政策咨询,开展送健康活动、组织趣味运动会、送文化等活动。评优秀促管理。组织开展“城信商家“、“商圈微笑之星”、“美德积分达人”等评选活动,树立一批社会管理先进;通过公开“党员承诺”、印制“党员商户”名片、倡导文明公约等方式,在商圈内打造文明服务示范街、党员先进示范街、巾帼创业示范街、青年文明号等特色街区,党员带头维护商圈和谐发展。
 
  2、构建“三治”融合新格局。社区不断激活、以法治理念充分引导商家建立起“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为解决供需矛盾,社区召集商户,讨论商家桌椅伞外摆、油烟扰民、噪音扰民、环境卫生、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等问题,制定限时摆放、规范操作、门前三包、游商举报、商民关系等严格的约定。让商家在商讨公约制定、公约执行过程中学会并养成“规则意识”、“契约精神”。逐步构建起“社区法治、商家共治、居民自治”的工作新格局。如:一家餐饮商家已全面安装了油烟净化器,经检测合格并出具了检测报告,但个别居民对烟道上顶仍不满意,继续投诉油烟扰民,且烟道不能上顶,在此条件下,商家只有关门停业。社区通过提供印证材料,从法治角度进行了解释,商家是合法经营,维护了商家权益。
 
  3、实行“六众”工作责职。一是组织众建。联合推进党的组织孵化和覆盖工作,共同做好发展党员培育工作,联合开展各类组织生活。二是实事众商。定期研究商圈党建助推融合发展工作思路,依托自治互助站及时协调解决商圈内的日常事务,并组织实施。三是平台众搭。以商圈党建联合理事会为主导,共同做好各类服务平台的搭建工作,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四是资源众享。共享社区和商圈党建阵地、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党建资源和党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五是活动众筹。共同策划举办各类服务活动,各类党性教育活动,围绕服务商家和居民,筹集特色主题活动,创建党建服务工作品牌。六是发展众推。共同推进不同业态、产业间融合发展,联合营造创新氛围,加快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三)双管齐下,带动商圈群团组织同频共振。
 
  1、开设线上“红匠云厅”平台。开通“红匠云厅”音频专线,定期播放红色专栏;建立QQ群、微信群交流平台;创设“商圈党建与发展”论坛,举办以“商圈党建与发展”为主题的论坛,邀请商业精英、专家学者、党务工作者,研讨加强商圈党建的思路办法,扩大商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建立线下红色联盟。一是组建“红管家”志愿服务联盟。组织志愿者参与治安维护、文明经营、垃圾分类、美化环境等服务,扩大“我的商铺我管好、商圈示范我响应、公益服务我参与”自治理念。二是成立“红领”阵地联盟。建立商圈党建“特色匠人区”、“非遗传承区”、党员亮相台等,宣传展示商圈成员企业党建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先进典型。设立“红领”阵地,如在时代影院设置红领影视厅,在0506设置红领咖吧等,让红色力量充分渗透。三是打造“红色”空间联盟。在招宝广场传入红色元素,将整体环境与红色元素全面整合。,在广场设置红色精神堡垒、党员服务示范点,二楼公共走廊设置党建长廊、红色印迹等红色主题元素,一步一景述党建,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党员的归属感、认同感。
 
  3、推行“五式”特色服务。即(契约式、冠名式、认购式、活动式、志愿式)。契约式:社区与商家签订“为老服务”“家人基金”等各类服务协议。如:美德银行,以德为凭,兑换优惠,将商家纳入美德银行兑换点,以优偿的价格进行实物兑换,将社区、商家、居民“三力”汇于一“行”,为社区治理激发新动能。冠名式:商家冠名认领服务活动,建立街道商户名字命名、专款专用的小额冠名慈善基金,专门用于扶助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激发了商圈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购式:社区推出服务项目,商家进行认领各成员单位亮出自己可共享的党建活动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机制。活动式:开展主题创建活动。举办商圈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商圈内广大党员、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商圈文化引领人、凝聚人。志愿式:开展区域化商居联动敬老服务,传统节日商家志愿者与辖区老人赏灯景、品汤圆包粽子等,增设固定志愿服务点,开辟慈孝风情一条,通过社区红马甲爱心驿站,吾爱志愿、大光明眼镜等商家回报社会提供服务平台。
 
  七、【案例评估】
 
  (一)过程评估
 
  本案遵循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程序,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这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商家“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归属感不断增强。三是居民参与热情和个人能力得到有效体现。但在介入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社区资源受限,不能满足各人群需求;少数需求、问题彼此冲突,在整体的协调上不能产生各方满意的结果;商圈发展日新月异,人员流动更迭不断等等,这些问题将给社区社会基层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结果评估
 
  本案达到了预期成效,针对商居矛盾实行共商共议原则,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激发商圈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经济体成为党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形成党建特色品牌;通过越来越完善的服务保障,让商户安居乐业,找到“归属感”,形成联动共创、合力共建、自治互助工作新局面。
 
  八、【专业反思】
 
  这个案例对于破解现下多数“商居混合”城市社区的商居矛盾、融合度不够等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成功运用社会专业工作方法,以地区发展模式优化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以商圈党建为引领,协同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促动商圈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构建共建共商、共享共融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一是需求与资源实现精准对接。以“商圈党建+自治互助站+群团组织”模式类推,实施“需求、资源、项目、任务”四张清单,采取“商家居民发声、大党委发令、成员单位党组织发力”的运转模式,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二是沟通与协调形成强大合力。发动多方力量,引导并发挥小区居民、企业商户、职能部门及驻区单位等多方主体及资源,加强彼此沟通协调,形成合力,针对商铺与商铺、商铺与居民、商铺与执法部门、商铺与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矛盾,坚持疏堵结合。三是社工专业服务的发展精进。社工以专业的服务手段,构建了社区内部的支持性网络,促进商居融合,力致社区、商家、居民三力汇于一行,形成大氛围下的商居互助局面。
 
  通过这一案例,社工们深深感受到,注重自下而上的参与很重要,如何让商家与居民有意识、有行动,互惠互利,这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社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利用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技巧,以居民和商家不同需求点为突破口,帮助他们发现、梳理、归纳、整合问题。同时,以党建领领,积极构建社区支持服务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为商家与居民提供资源链接,形成大氛围下的共治共享局面。(徐汝华)
 
 
来源: 宁波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