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2019年常务委员单位会议(银川)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现场推进会
打造全要素小区 让小区更有温度
——朝阳区对全要素小区的探索实践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朝阳区按照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北京新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自2017年开始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秉持更多元、更综合、更审慎、更关注小区整体环境改造提升的原则,全面提升小区宜居品质,探索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初步实现了环境更新和社区复兴的双重目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经过准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转型升级、小区家园计划、老旧小区改造等,朝阳区老旧小区生活环境逐年得到改善,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停车、出行、文化娱乐等需要。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区的服务功能、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功能缺失、服务缺位、空间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加强和改进。特别是在对小区进行改造升级时存在零打碎敲的现象,更偏重物质空间环境的修补,缺少对小区品质和功能再造的整体考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为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朝阳区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为基础,从2017年开始,在朝外、东湖、亚运村、六里屯等街道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2018年结合城市生活圈建设理念,逐步构建朝阳多圈层体系,将全要素小区建设与社区宜居生态圈建设有机融合,扩大到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从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五大要素,对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进行系统改造升级,通过城市肌理调整和功能归位,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
全要素小区是指从设施与功能、空间与交往、生活与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和谐宜居需要的小区。建设全要素小区主要目的是打破由住房性质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更强调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促进宜居资源要素的均衡分布,以全要素小区发展模式化解设施老化、功能缺失、服务缺位的小区病的问题。同时,围绕全要素人居环境和生活舒适度,解决小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更加优美,促进小区公共空间、居民活动、社区文化塑造和人居品质提升,让小区的社会性和空间性有机结合,进而促进社群互动,让老旧小区“老得优雅,旧得有味”,让居民感受到变化、体会到幸福。
二、主要做法
对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围绕小区居民生活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要素,在总结试点街道经验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全要素小区设计导则》,从十个方面57项细目给予指导参考,采取小规模、渐进式、减量化、可持续的方式,对不同类型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进行有机更新、系统治理,让小区道路可以漫步、建筑可以阅读,小区更有温度。
1.围绕功能要素加强顶层设计。全要素小区立足小区建设过程中留下的缺憾加以弥补,关注的是补短板、补欠账。既强调对物质环境进行修补,更注重对小区软环境进行修补,在提升小区空间品质的同时,更关注小区文化的传承和小区精神的提升。因此,明确“六个更加”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即,更加关注空间重构和功能复合、更加关注历史传承和特色塑造、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更加强调‘低影响’和‘微治理’、更加关注小区安全和空间活力、更加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最终,把全要素小区建设的过程,当作修补短板和问题治理的过程,当作小区品质和功能再造的过程,当作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过程。
2.围绕空间要素加强设施建设。坚持把改造小区空间作为全要素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重新改造升级弥补当初规划设计的不足,优化升级小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包括小区公共活动广场维护、地下空间改造升级、社区服务场所场地等,特别是在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特殊服务设施、健身设施、安全设施等方面,进行“点对点”的系统化改造升级,为小区服务和管理功能重塑创造有利条件。
3.围绕环境要素加强功能再造。全要素小区建设把环境改善作为重中之重,结合疏解整治和背街小巷治理,将沿街建设规划与管理有机融合,特别是在沿街墙体、门头、雨水管线、门窗等沿街建设中彰显文化底蕴,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平衡。在全要素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上,提供人工分类、智能分类等保障,并运用积分引导等形式,倡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自觉做好源头减量。通过环境要素改善,使小区生活环境更加宜人。
4.围绕人文要素加强文化建设。在全要素小区建设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全要素小区建设,从小区、楼门、家庭入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小区文化符号构建。《全要素小区建设计导则》将居民手印墙、家牌、涂鸦、小区记忆、楼门文化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融合,注意培育小区居民的家园意识。目前,已在13000个楼门系统开展楼门文化,将家规、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小区治理的基础,提升全要素小区建设的人文品质。
5.围绕管理要素加强社会动员。在进行硬件设施改造升级的同时,全要素小区建设更加注重通过社会动员加强日常管理。为解决小区交通与泊车问题,一方面改造小区交通设施、拆除私装停车地锁等,解决小区微循环问题;另一方面对私家车停放、小区自行车存放、共享单车停放等进行规范,动员居民当好小区管理的主人,共同维护小区管理秩序。在治理背街小巷问题上,将集中整治、立体设计、日常维护等融为一体,建立街巷长、小巷管家队伍,培养更多的“朝阳群众”,动员小区主体力量参与全要素建设管理。
三、初步成效
开展全要素小区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
1.小区宜居环境得到了系统改善。全要素小区建设将绿化美化、安全稳定、维护维修、停车管理、交通出行、文体设施、楼门文化等要素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形成了整体改造效果,使小区各类功能得以补充和完善,试点单位初步完成了小区肌里的有序调节,将和谐宜居之都要求具体化,实现了小区“四大要素”的升级改造,小区各项功能逐步配套,软硬件条件得到了系统改善。特别是注重小区建设的长效管理,物业服务管理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实现常见常新的目标。
2.各类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全要素小区建设,使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得到了综合使用,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改变了小区改造缺乏计划性和政府资金零打碎敲的现象。朝外街道整合资金,将天福园小区居民楼外墙保温改造、院内绿化美化、停车管理和平安建设等工程进行一揽子升级改造,建立规范的警备工作室,完善电子巡更系统,将地区298个公共区域摄像头和45家社会单位摄像头纳入社会治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统一调配、及时处置,实现了小区智慧安防目标。
3.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提升。通过全要素小区建设,弥补了小区功能缺失,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要。东湖街道澳洲康都小区通过全要素建设,目前绿荫掩映、流水亭台、干净整洁、交通有序,有橡胶铺设的儿童乐园,有居民们创意绘画的文化墙,有为残障人士专设的温馨家园,还有轮椅、担架、包扎止血用品等可免费借用的智能急救站。不久前,居民魏先生的父亲突发腿疾,在小区的智能急救站,下载APP、扫码,不到1分钟就成功借到了一辆轮椅,解了燃眉之急。全要素小区设施的改善,使居民的满意度得到不断提升。
四、下一步打算
全要素小区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指示精神还有较大差距,按照北京新版城市规划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结合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进一步加强力量统筹、资源统筹,为全要素小区建设发挥职能部门的整体联动作用,共同服务好社区建设,特别是对小区设施建设、服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面对面指导、帮助,并积极解决。
二是加强工作指导,帮助街乡把握全要素小区建设的节奏,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到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又要坚持勤俭节约,不盲目追求高大上,以优化布局、经济实用、方便快捷为目标,强化作风保证,将小区居民的需求落小、落实、落细。
三是探索智慧小区建设,提升信息服务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管理模式,结合智慧物业建设,依托街道“一平台两系统”功能,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智能化建设,推广自行车棚改造升级经验,增加快递收发室、废品回收机、自助售餐机等智能终端,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智慧服务。
四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动员,充分调动居民、物业、辖区企业、市场主体等参与到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中来, 全区各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逐步得到有机更新,服务设施得到完善补充, 引导居民通过随手拍、网络投票、网络议事等方式参与社区事务,有效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来源:
北京朝阳区社工委-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