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019年常务委员单位会议(银川)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现场推进会
因地制宜 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
 
  化龙桥街道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创新。几年来,部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年来,全街根据各社区(工作站)所辖户数,整合城管、综治、计生等网格,按照平均200到350户的规模划分二级网格,将网格长落实到每位社区工作者,同时让居民代表参与担任网格管理员,目前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的精细化和全覆盖。
 
  (二)依法依规推进社区治理。
 
  整合公安、司法、信访、综治等力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教育引导居民群众依法理性地表达个人合理诉求。做好动态管控,强化预测分析、研判预警、管控处置。坚持以法治思维、法制方式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保障权益,维护稳定,彻底改变信访不信法、遇事找人不找法的信访局势。
 
  (三)各方参与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街道、社区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了社会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以及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了参与度,走出了促进社区回归自治、拓展治理服务新路径。针对辖区存在的诸如城市管理、物业纠纷、邻里纠纷、民生民利等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够凝聚力量,带动各方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齐抓基层社区治理的局面,取得了群众参与、群众获益、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四)九小场所推行挂薄监管,促进辖区安全生产,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按照相关安全生产建设规范要求,化龙桥街道从2016年开始,在辖区推行九小场所“挂薄监管”工作模式:按照安全监管“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三必须”总体要求,摸清辖区内除消防重点检查单位外的九小场所数量及分布情况。街道各科室及社区划片包干,各科室、社区除日常业务工作外,还承担起安全督导员、宣传员角色。结合化龙桥派出所、区消防支队意见,还从专业性、实际性出发,研究印制了《九小场所日常消防安全监督检查记录本》,监管中,执法检查者与九小场所各执一本,同步记录,通过“挂薄监管”载明消防安全管理标准,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同时,明晰了安全管理、建筑防火、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检查内容,并建立了违法行为移送机制。对隐患较大场所联合执法部门进行再检查,提高并保障了九小场所安全检查的频率和广度。近三年来,“挂薄监管”坚持月检查、动态管理、微信指挥,及时排查隐患,确保了九小场所安全生产,保障辖区企业、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推进互联网+进社区,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辖区内社区曾因流动人口众多,矛盾纠纷突出,丢失财物、打架闹事等问题时有发生。2016年,街道综治办联合派出所、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征求居民意见后,在全市率先试点“互联网+”社区警务模式,试点打造“民心天网”公共视频监控,实现社区、楼宇、背街小巷“无盲区、无死角”的视频防控圈,大幅提升了社区防控能力。同时,为了加强防控,还运用“互联网+”理念升级了智能小区门禁系统,小区业主和居民凭借个人身份证办理门禁卡,并实行刷卡和手机APP扫描进出,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上升。
 
  (六)推行城管柔性执法,解决城市管理顽疾,营造辖区良好秩序。
 
  一是解决占道经营难题。农贸市场、学校、社区周边容易被游摊占据,不仅破坏市容环境,还阻碍交通,随着化龙桥片区的大发展,该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今年来,经过多方调研后,街道联合多个部门,通过召集摊主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指出乱摆摊点的不利影响,引导大家规范经营,积极听取大家的心声和诉求。同时,还真心为摊贩排忧解难,给出两个月的销货时间,让摊贩不至于蒙受巨大损失;同时针对15家家庭困难的摊贩,由街道出面协调以最优惠的价格承租正规市场摊位。此外,加大宣传力度,在摊贩集中地设立禁止摆摊告示牌,明确今年5月1日后不得再占道经营,并安排专人值守巡查至凌晨。半年来,占道经营未见反弹,通过柔性执法举措,有效解决了市容管理难题,维护了辖区良好秩序,营造了和谐氛围。
 
  二是打“物业牌”遏制违法建筑新增。辖区大量新建小区是违法建筑新增的多发区域,一些业主借助新房装修之机进行乱搭乱建.作为第一道关卡的物业公司,往往不愿与业主“正面交锋”、对违法建筑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违法建筑屡见不鲜。为控制新增违法建筑源头,街道为物业企业“撑腰”,鼓励物业企业创新,通过三举措,即及时发现——门卫架起第一道关卡,及时上报——利用微信群第一时间沟通,及时处置——执法人员半小时内必须到现场。一年来,街域内所有物业小区均实现了物业企业发现、上报新增违法建筑的机制全覆盖,有效遏制了违法建筑的新增,提升了物业管理水平。
 
 
 
来源: 重庆化龙桥街道-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