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国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推进会暨2023年常委单位会议
用睦邻文化,让社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新华社区

宜兴市宜城街道新华社区始建于1958年。近年来,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社区,以睦邻文化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汇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睦邻文化”品牌,实现“组织建在邻里、服务聚在邻里、难题解在邻里、民心融在邻里”,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建“聚邻”,织密“邻里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区是人民直接可感知的空间,能反映人民实际需求,传达人民真实声音。社区是治理体系的末梢,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切入口。新华社区面对新时代社区治理之问,结合社区实际,以“睦邻党建”为载体,通过共建“聚邻”,推动共治共享新格局。

选优睦邻带头人物。创新社会治理,要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新华社区突出“头雁”引领效应,建立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睦邻点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络,选优配强5名支部书记,从讲政治、善带头,讲奉献、善服务的居民群众中选树11名居民党员作为睦邻点负责人、构建35个党员中心户,协助社区处理繁杂琐粹的社区事务。

健全睦邻管理模式。解决居民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是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社区积极对接居民实际需求,以睦邻点为单位,建立以邻里议事厅为“中心”的上下联通机制,打造社区居民骨干、在职党员民主协商的议事点--“睦邻议家”,推进小区支部建设。社区在11个睦邻点定期召开协商民主座谈会,围绕“小区停车难”“文明养犬”“志愿帮扶”等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片区负责人专题开展“一事一议”,切实提高了社区公共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激活睦邻红色细胞。新华社区注重加强辖区在职党员、退休党员的统筹管理,引导居民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从2008年开始,社区尝试睦邻党建工作,在辖区内设立11个睦邻点,为党员群众搭建了学习交流、互帮互助的平台。各睦邻点有在册党员172名,在职党员80名,离退休党员92名。睦邻点定位为基层党员驿站,社区党总支书记是驿站的“总召集人”,将散落在社区角落的党建力量有机串联起来,拧成一股绳,助力党建新花在社区盛大开放。

共治“助邻”,拉近“邻距离”

新华社区牢牢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把驻区单位、群团机构、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通过共治“助邻”,变社区治理“独角戏”为“群英会”,在双向奔赴中,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激发居民的社区共治中,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结对共建聚合力。从2001年起,社区就成立党建联席会,从2家成员单位发展为现在的30家。社区将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有机融合,通过社企共建、社团共建、单位共建、党群共建、支部共建等,与30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统筹各方合力、集体协商解决,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随着“共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打破了原有的党建壁垒,实现了“小社区”向“大联盟”的华丽转变,积聚起服务社区居民的正能量。

红色物业添活力。按照社区治理共建的工作理念,新华社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探索打造红色物业联盟,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我们建立四级协商机制,搭建由业委会、物业支部、党小组长、在职党员、法律顾问、共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议事会议,通过定期开展党建联席会、“睦邻党建”等系列活动,化解物业矛盾,畅通意见渠道,提高小区自治能力;实施治理前移,共同解决小区难题。

志愿服务强动力。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路径。新华社区2018年成立“睦邻YI家”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现有注册志愿者2203人,至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受众9000余人次,形成了社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社工、企业等五位一体的志愿服务联盟。通过睦邻 “一”、“驿”“e”等形式,始终秉持“善、乐、美、合”睦邻志愿服务理念,引导不同群体参与志愿服务,营造“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的睦邻氛围。

共享“暖邻”,融洽“邻里情”

新华社区以服务群众为导向,探索符合小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着力打造“暖新微+”品牌,依托社区11个睦邻点开展服务工作,发挥微而全功能,共享“暖邻”。通过十多年睦邻点探索,在社区与居民间架起了便捷沟通的桥梁,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微心愿”情暖居民心。对于老旧院落占比近半的新华社区来说,其老旧院落治理水平提升更为明显。我们通过社区QQ群、微信平台、入户访谈、座谈讨论、睦邻点征集、居民议事等渠道和方式,根据对象分为重点征集和一般征集,让群众深切感受“体验式治理”带来的魅力和感动。如今,社区的院落事务实现“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实践出了一条院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可行路径。

“微服务”拉近邻里情。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各睦邻点长期组织各具特色的“邻里宣、邻里议、邻里帮、邻里创”服务活动,实现服务方式更贴心、“暖新微+”服务品牌更温暖。同时,引入睦邻点调解模式推行倾听式服务,邻里之间发生磕碰,到睦邻点说一说,街坊邻居听一听、劝一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减轻了社区管理成本又有助于塑造小区温馨和谐新风尚,达到双赢效果。睦邻点成为了社区管理的左臂右膀、乐邻互助的居民之家、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

“微课堂”传递好声音。社区以红新讲堂为主阵地,以五大平台为抓手,把“微课堂”与“道德讲堂”、青年读书会等学习平台融合起来,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多样化”,结合辖区居民需求和宣讲团成员特长,不断丰富红新讲堂的内容,拓展学习教育形式。并且各睦邻点通过“微视频”、“微党课”、“新晖诗社”等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践行良好家风、家训、家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新风,扬正气,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睦邻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我们只有把为民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 江苏宜兴宜城街道新华社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