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城市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局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近年来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创新推行网格化治理机关包联社区长效机制,以力量下沉、重心下移、资源下放,促进责任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突破、效能在一线提升,为持续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强大合力。
一、基本情况
淇滨区位于鹤壁市中部,是鹤壁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现有10个乡镇、街道,94个行政村,41个城市社区,15个村改居社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近年来,淇滨区创新构建机关包联社区长效机制,为经受汛情疫情严峻考验建立了安全屏障,为鹤壁市蝉联平安中国建设“长安杯”、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再次获评国家卫生城市贡献了淇滨力量,为成功创建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获批确认全省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部门分包、下沉网格”的责任机制
一是实施高位推动。组建淇滨区网格化社会治理领导小组,成立区城市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局,设置了5个街道网格化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56个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服务站。二是配强五级网格。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五级网格组织架构,划分56个社区网格,312个小区网格,2988个楼栋网格。区领导联系到街道网格,区直单位一把手任社区网格长,分包区直单位、街道、社区人员组成网格主要力量。三是定责赋权。梳理职责清单和9大类63项事件清单纳入网格,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解决了“看的见”的“管不了”、“管的了”的“看不见”等问题。
(二)理顺“人员精干、机制畅通”的管理模式
一是网格赋能增实效。创新“1+5+N”工作模式,赋予网格更多协调处置权,根据排查问题,随时召集城管、市政、环卫、园林、物业5家重点责任单位及相关部门研判解决。二是奖罚机制保落实。实施“双问责”,建立重点事项日常督导、随机抽查、突击暗访机制,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同步追究属地和分包责任;实施“双激励”,对街道、区直部门进行分类考核,对在年终考评中获得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单位的人员增发一个月平时考核奖。
(三)实施“分级响应、规范有序”的应急措施
一是完善五级议事协商机制。网格化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在遇到特别重大情况时召开网格调度会;各城区街道在遇到疑难情况时召开网格研判会;各社区网格在集中攻坚时召开网格联席会;各小区微网格在协调处理矛盾时召开网格议事会;各楼栋长在征求居民意见时召开板凳会。二是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在发展居民自治方面发挥指导员作用;在帮助解决难点问题时,发挥协调员作用;在重点工作需要时,发挥战斗员作用。凡遇有重大事项,及时启动三级响应机制,2022年至今,共启动网格响应机制21次350天,为有效应对疫情、做好创文创卫等工作贡献了网格力量。实现了网格有需要,居民即赴约,居民有需要,网格即响应。
(四)加强“社会协同、共建共治”的工作格局
一是凝聚各方力量。广泛吸收社区居民、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片警、法律顾问等多元协商主体,组建8400余人的网格员队伍。二是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在疫情防控、平安创建、城市管理等基层工作中,网格员化身下沉一线“战斗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调查员”、邻里互助“守护员”、安全隐患“排查员”、平安创建“巡逻员”、政策知识“宣传员”、基层一线“服务员”,真正做到“小网格”释放“大活力”。
三、工作成效
淇滨区城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部门包联、群众自治、社会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先进做法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报道,被《人民网》《中国社区网》、河南省委工作专期报道和刊载。
(一)党建引领,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建立了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党建组织架构。健全完善社区“大党委”。建立健全41个城市社区“大党委”,由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第一书记。深化社区党组织建设。打造了“睦邻党建 全域联动”“红色三部曲”“党建兴楼宇 共享一刻钟”等一批社区党建品牌,2022年创建成功省级“五星”支部2个,市级“五优”社区7个。做优小区党支部。建立小区党支部167个,把王诚、刘宪章、杜光华等46名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五老”人员,推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做实红色业委会和红色物业。创评“红色物业”示范点位16个,其中市级示范点位8个,发放奖补资金32万元,撬动各类资金600余万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配以党员为主体的楼栋长1589名,定期举办“楼长节”,评选“模范楼栋长”“红色楼栋”评选活动100余次。
(二)部门包联,提升了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创新推行区直部门包联社区长效机制,打造了“网格有约、一呼即应”淇滨样板。着力发挥机关干部“三大员”作用。在社区服务管理、帮助社区链接资源、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指导员、协调员和战斗员作用,打造了东方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点”、观景社区“光影小巷”等示范项目13个;协调处理物业管理、治安防控、矛盾调解、城市创建、民生服务等重点难点问题2000余件。拓宽部门包联服务渠道。在城管、环卫、市政等5大职能部门服务下沉社区的基础上,利用民政、卫健、文旅、教体、商务、市场监管等区直部门资源优势,在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社区文化、就学便利、便捷消费等方面发挥部门职能下沉作用,分期分批从“城市管理”圈向民生部门的“便民服务”圈延伸扩展,形成了“5+N”社区网格服务模式。便民服务更加精细精准。建成区级市民服务中心1个,街道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5个,社区便民服务站41个,小区家门口服务站143个,安装室外LED全彩大屏25个,配置政务服务一体机、智能服务机器人、查询一体机共75台。在120个小区部署智慧安防系统,为居民提供维修、缴费、咨询等服务500余件,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五大类帮办代办服务,真正实现民生事项简易办、就近办、快捷办。
(三)群众自治,扩大了居民多元参与途径
坚持动员、依靠居民参与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完善居委会组织体系,推进居民自治有序发展,打造共建共享社区。搭建社区议事协商平台。搭建“社区议事厅”“网格议事会”等平台,以“睦邻中心”“老街坊”等品牌活动为载体,采取“五民”工作法,引导居民有序、理性参与社区网格事务。如黎阳社区通过面对面交流,实施“打破藩篱、九院合一”改造工程,把九大院建设成了民建、民治、民享的美好家园。居委会组织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27个社区成立了133个矛盾调解、治安保卫、社会保障等各类居委会下属委员会;组建41支2000余人的居民代表队伍,组织居民代表有序参加居委会选举、老旧小区改造、三供一业移交、维修基金使用等重大事项320次。探索推进业主自治管理模式。在完善业主委员会,加强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在70个无专业物业服务的小区探索业主自管模式,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增强业主参与意识。
(四)社会协同,促进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高质量发展
调动社会组织、物业企业、共建单位等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打造了四合同心、海棠书巷、红领巾驿站等一批社区治理品牌,初步形成多元化社会协同格局。探索校地共建协同创新模式。与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构建校地共建协同创新模式,引进社会专业硕士研究生54名、本科生21名分期分批到社区实习。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2019年以来,全区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发展到109家,组建了5个街道社工服务站。在29个社区成立136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了红肩章、雷锋车队、七老巡河队等各具特色的“先锋团队”100余支。调动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组建“暖阳”“红动九州”“长江红”等各类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组织开展“益心为公”“守护家园 有你有我”等志愿服务活动2800余次。评选表彰360名参与防疫防汛、城市创建、社区服务“优秀社区志愿者”。凝聚驻区单位共建共治合力。5个街道41个城市社区与500余家行政、企事业单位签订联建共建协议,召开社区联席会议40余次。联合共建单位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爱心帮扶、宣传走访等服务活动8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