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全国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推进会暨2023年常委单位会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探索

——以D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为例

广东省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案例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本项目正是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对城镇环境建设的微观层次——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模式的实践,通过面向D小区居民开展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服务,以期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发动居民、培养居民骨干、链接资源共同解决小区环境问题,进而又推动组建居民自组织,建立自组织规范,形成自助互助及多元主体参与的“微治理”,营造宜居乡村环境。

一、背景与起因

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打造高度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样板。此规划也可以转换为对社区环境治理的精细化追求,使城市更健康、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探索老旧凶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模式对于探索社区环境治理措施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助推乡村振兴也具有创新性作用。

C社区隶属东莞市S镇,地处城市郊区,常住人口约为45000人,其中,户籍人口26960人,外来人口约27000人。2022年2月,S镇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促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彻底改善和根本好转。C社区有11个小区,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都是建设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环境问题突出。社会工作者选取了环境问题突出的D小区作为探索的试点。在调研中,98.82%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存在环境问题有待改善,超过90%受访居民对小区环境表示不满意。小区居民不仅多次在小区内部群抱怨堪忧的环境,也通过政府问政平台投诉希望得到物业或者有关部门的跟进。

(一)公共基础设施老化,配置不齐全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在建成之初配套硬件设施不齐全,加上使用年限较长,像供水设备、供电线路等严重老化,经常出现停水断电、房屋漏水、隔音较差等问题。公共空间较为狭小,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休闲场所较小,娱乐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因为前期规划不善,小区存在停车位和电动车充电桩不足的问题,乱停车现象严重。小区内公共卫生环境堪忧,居民环保意识不强,乱丢乱放,公共绿地、花坛也布满了业主高空随意抛下的垃圾。

(二)居民自治意识薄弱

小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及维护意识薄弱,不少行为习惯不良的居民乱丢垃圾的行为发生,由于物业配备的保洁人手不充足,无法及时处理垃圾,卫生情况持续存在。小区经常出现损坏公物、随地仅有36.15%的业主认为小区的环境卫生问题与自身有关,而63.85%业主表示改善小区环境是物业及社区相关部门应该承担的责任,自己作为居民并不需要为小区环境负责。此外,95%的居民表示从未参加过小区的事务。部分在小区租赁居住的商户,他们碍于生计,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区事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参与主体定位不清晰

镇住建部门、社区居委会、以及物业公司承担着小区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但镇住建部门、社区居委会因为居民提供服务主要是行政管理方面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无法做到与居民密切沟通,导致与居民紧密相关的社区公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外,小区现有的物业公司因小区性质原因,物业费收取低廉,物业服务费收缴率低,而近年来,人工成本等各项费用却不断上涨,物业在运营方面入不敷出,只能通过低工资聘请清洁服务人员及保安来降低人力成本,导致服务质量的降低,进一步加剧“脏乱差”现象。

二、做法与经过

(一)引导居民从“抱怨表达”到“客观对待”

1.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融入小区

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信任关系的构建是维系专业关系和达到助人目标的基础。社会工作者需在短期内与D小区的居民建立信任关系,但由于小区既有的社会互动网络较差,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往来不多,公共活动组织和公共事务参与的机会较少,社会工作者融入小区并不容易。社会工作者充分利用小区居民微信群的功能发挥作用,线上发布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社区资讯及解答居民的疑问。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前提侧重通过街头聊天了解小区的特点及小区居民的需求,对一些关心小区公共事务的积极分子进行单独的深度访谈,拜访小区的关键人物,如:老党员、退役军人、有一定声望的居民,向其介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定位。此外,社会工作者常规化开展义诊、义演、义剪、兜底群体慰问等不同类型的线下便民活动,以便吸引居民认识社会工作者,及更好地建立信任关系。

2.激活公共空间微治理的“内生引擎”

从乡村振兴目标要求来看,乡村治理、社会发展和乡村居民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社会短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亟须尽快补齐。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村居民,乡村治理的主体也必须是广大农村居民。环境微改造不可能仅靠物业,提升居民对自身参与小区公共空间微改造重要性的人士及激发居民小区微治理的自发性是改善小区环境的基础。除了传统的外展摆摊宣传微治理项目,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居民关注小区环境问题及自身参与小区保护的重要性。如:开展“环境问题随手拍”,邀请居民化身小区环境“巡查员”,开启手机镜头来“找茬”。开展“巧手添绿植”之绿植领养进小区活动,居民把绿植领养回家,三个月后再移栽到小区的院落,此活动旨在引导居民关注小区绿植不足的问题,且能发挥自身力量为小区添绿意。社会工作者通过活动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互动以及居民与工作者的互动,不仅增进了彼此的距离,也让居民意识到当前小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二) 支持居民从“思想共鸣”到“行动共识”

1.挖掘小区居民骨干,助力微治理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社会工作者通过小区物业、社区居委会、镇志愿者协会等多元主体获得过往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人员名单,社会工作者与之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小区发展的想法及邀请其一同参与小区事务。此外,借助小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并从中挖掘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积极分子成为小区居民骨干。在挖掘小区居民骨干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充分利用已有的居民资源,通过“滚雪球”模式接触到更多热心居民,如:红姐参加活动中分享自己的邻居也比较热心小区事务,社会工作者就会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并表达出想邀请其参与活动的意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居民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有限,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持观望态度,不管是线上的宣传,亦或是线下推广,有居民骨干的协助,能明显的降低小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戒备心。

2.赋能骨干,汇聚更强大力量

居民骨干扎根于小区、热心公益、社区认同感强,在小区治理发展中,他们承担着重要角色,虽然居民骨干有意愿参与小区事务,且有丰富的经验,但为了他们更好、更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其沟通及资源动员能力,培育成为居民领袖,社会工作者根据居民需求,结合自组织队伍在开展活动和助力小区治理过程中发现志愿者能力的不足,开展培训,对小区居民骨干进行自治技巧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居民自助互助意识,提高自治能力。居民骨干中不仅有学生,也有退休党员、上班族,空闲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社会工作者会采用个别督导团体辅导等形式相结合。

3.搭建平台,引导居民参与

社会工作者开展居民议事协商会,提供平台让居民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讨论关于环境微治理的建议。社会工作者与小区居民漫步小区,整理小区人文地产景的资源,并形成一个环境微治理资源库。小区问题复杂持久,社会工作者根据前期对小区问题的评估和服务计划的制定,结合小区情况,小区环境整治工作,主要从小区公共卫生环境绿化,停车场环境改善方面开展。一方面,活化闲置的空间,增添绿植;另一方面,将因日晒雨淋逐渐受损褪色的原有消防通道补划,对老旧停车线进行了全面翻新,对小区内年久褪色的停车线进行补划,最大限度拓展泊位渠道,缓解老旧小区停车位供给不足问题,实现公共资源共享最大化。

(三)推动各方从“多头分治”到“协同发力”

社区居委会作为一级自治组织,承担着基层政府大量的治理工作,基于该项目对治理有重大的推动意义,所以获得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居委会不仅向社会工作者推荐了D小区的物业负责人,以及专门管理D小区事务的社区网格管理员,为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居委会也会发挥自身优势,回应社会工作者需求,例如:与社会工作者共同指导小区成立党支部,提供资金支持。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不是截然对峙的,两者有相互依存、相互增进的接洽。社会工作者刚进驻小区时,物业便表态“零参与”原则,即社会工作者可以进小区开展公益活动但是不需要邀请物业参与,以免给原来繁重的工作增加压力。社会工作者定期向物业反馈项目的进度,借助互动的机会向物业展示居民自主参与小区事务的自发性及成果,鼓励物业一同参与微治理。在锲而不舍的沟通后,物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如:在社会工作者筹备活动阶段献言献策,愿意提供少部分的人力及物资用于该项目。社会工作者也会争取单位组织或者政府部门的支持,例如:与辖区内的一所环卫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可以提供免费运送闲置的大件物资;获得镇妇联“碣出品牌”公益创投6千元的资金资助。由于社会工作者进驻小区的时间较短,目前仍在孵化小区自组织阶段。但是,社会工作者会积极动员原有的资源,如:推动小区党支部的成立;协助热心居民成立小区业委会。

三、成效与反响

根据美国学者罗斯曼的界定,地区发展大体上是针对比较简单的、传统的静态社区,通过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采用自助与互助合作的方法、广泛参与社区事务以解决社区的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要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居民人才。根据罗斯曼将对地区发展目标的划分,任务目标主要是指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过程目标是指建立较为长久的制度和组织,以实现社区关系的根本转变。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应推动居民参与和合作,改善居民沟通渠道,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居民自助互助的关系网络。下面从任务目标及过程目标分析D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任务目标:小区环境得到改善

任务目标主要是针对具体细微的问题,完成特定的任务。目前,该项目完成两个微改造,一个是三区一楼小公园的角落,另外一个停车场。原本堆放垃圾的小公园角落摇身一变成为绿色驿站,成了小区居民纳凉、散步的“休息点”。原来的停车场车辆是随便摆放,社会工作者与小区居民的共同补划后,停车位框线醒目清晰,提高了辨识度,车辆有序停放、整齐美观。“停车场看起来比之前舒服多了”,刚改造不久,就得到居民在业主群里了感慨道。

(二)过程目标:小区居民微治理的能力得到提升

过程目标关注社区内部力量和潜力的挖掘,主要是培养居民关心社区、社区参与以及互助协作的意愿和态度,同时借助社会工作的介入推动社区内的资源有效整合,促进居民之间的协作与社区的和谐发展。该项目实施后,居民的意识有所提升,参加过该项目服务的居民能说出参与自身参与环境微改造的重要性,有青少年表示,以前只是把小区看作一个放学休息的地方,但是从来没有深入了解小区,也没有思考过能否发挥自身能动性解决小区的困扰,通过该项目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以前居民遇到问题在群里反馈后悔附上对物业的不满,但现在微信群里多了更多理性的声音。之前小区的绿植都是依靠物业管理,但现在会涌现一群热心居民为各自认养的盆栽浇水、除草、施肥等照护工作。截至项目第一年实施期结束,共收集到关于D社区人、文、地、产、景的资源信息37条,以及关于环境微治理的建议20条,挖掘志愿服务骨干15名,志愿服务骨干年度参与社区服务时数超过600小时。

四、总结与反思

(一)社会工作能够有效介入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

社会工作者重视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定义,强调社区居民的自主决策控制社区发展方向和活动,重视居民自主开发利用社区资源。该项目中,社会工作者发挥引导者、支持者、协调者和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一方面把小区居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表达需求,发现社区问题。在发掘并培养了多位居民骨干和社区志愿者后,通过群策群力解决社区问题。另外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支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区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居民对小区公共空间的关注度及责任心。此外,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资源推动行动的实施。

(二)外部支持与内生力量相结合

老旧小区问题的产生是复杂的,整合小区内外支持力量能够真正促进小区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链接更多资源为小区区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提供支持;另外一方面,应持续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寻找社区骨干和能人,激发内生力量。在推动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政府、居委会、社区居民、以及物业在改善社区环境上的重要性,明确各治理主体责任,发挥社会工作者链接作用,建立拥有多个主体参与为支撑的治理体系。二是强化参与动机,各参与主体虽具有不同的优势,但并非所有主体都清晰认识到自身责任,能够主动参与。

五、未来展望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治理项目在实施的第一年取得了初步成效,培养并发动一批居民骨干解决了一些困扰小区多年的环境问题,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问题是复杂的,接下来,社会工作者在第一年项目打下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成立居民自组织,深化自治成果。此外,社会工作者也会进一步携手多方主体共治,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给小区的自治提供坚实的保障。(梁诗敏、袁志杰、黄燕玲)

 

来源: 东莞正阳-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