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建设工作
把不赚钱的卖菜生意做下去
    不出小区就能买到直接从田头送来的新鲜蔬菜,这个冬天,长寿路街道西部俊园等10个社区的居民率先享受了这样的便利。跳过一道道中间环节,把蔬菜从田头直送菜篮子的,是一家公益社团——上海城市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清晨送菜来卖,等到傍晚对折清空,居民们很开心。可做这事的“发展中心”,头一个月亏了3万元。所幸,做过老师、“下过海”的毛礼军自信能拨着算盘把这桩不赚钱的生意做下去,他说:“卖菜就是门生意,哪怕是当公益做,也不能跑出市场的轨道。”
   
在哪卖?选点有讲究
   
    对上海城市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来说,进社区卖菜,并不是冲动之举。毛礼军他们做过细致调研:在中心城区,住在“好地段”的居民直抱怨,“买次菜要走二三十分钟,太不方便!”在市郊田头,农场经营者叹苦经:“蔬菜进超市要进场费……”单干的菜农更担心菜的销路,“就怕烂在地里啊!”
    “买卖双方都说难”,让毛礼军看到了项目的可行性:在买卖双方之间开出“直通车”,也许这“两难”就能变成“两悦”。   
    “发展中心”这头选定了金山银龙蔬菜加工厂的无公害蔬菜,那头与长寿路街道联系。选银龙,因其是品牌企业,质量有保证;找长寿,因为这个街道有10多万居民,菜场却只有4个,买菜一直是大难题。
    “进社区卖菜,选址有讲究。”毛礼军说,他们卖无公害蔬菜,份份都是小包装净菜,虽然省去了中间环节,菜价比市场上同类的低,但也不可能与地摊菜拼价格。所以,布点不可随意。
    经过一番考察,他们将目光瞄准了一批中高档小区。这些小区有共同特点:居民有一定购买力,抱怨去菜场不方便,比如从绿洲城市花园到菜场,要步行20分钟。经过多次听证会、协调会,在不干扰居民、不影响通行、不污染环境的原则下,10个卖菜点正式确定。
   
怎么卖?这是门学问
   
    去年8月中旬,10个卖菜点开张。每天早上6点半到11点半,一辆“菜篮子工程”专用车依次将菜送到绿洲城市花园、苏堤春晓名苑、芙蓉花苑、上海知音等一个个售点。绿的青菜、红的番茄……小包装净菜整整齐齐码在筐内,清清爽爽。   
    将菜从田头直送社区开卖,想着简单,但唯有亲历一番,才明白其中的学问。比如,要是品种不多选择少,就吸引不了回头客;但品种多了,又会有一部分卖不掉,要承担风险。又比如,每种菜的进货量不能一刀切,而且同一种菜,可能在一个小区卖得好,但换个小区就受冷落……这里面的门道,要一点点摸索。果然,因为经验不足,又恰逢盛夏,开张头一个月,菜的损耗率极高,亏损了约3万。   
    如何尽快止损?毛礼军想了个招儿。每天下午,工作人员将卖剩下的蔬菜“买一送一”。落市菜虽然不比早上新鲜饱满,但价格有吸引力:0.5元可买两棵生菜,两棵大白菜也只要2元左右。前段时间菜价全面上涨时,打折菜尤其受欢迎。   
    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中心”的3个管理人员总算摸清了这里居民的喜好:多卖当季蔬菜,少销反季节菜,鸡毛菜、豆芽等常规菜,则要追加进货量,眼下还正筹划增加肉类和豆制品。如今,一车菜从最初每天卖出七成攀升到了九成多,损耗明显减少。
   
可持续?巧借各方力
   
    在毛礼军看来,进社区卖“平价菜”,这种事非社团不能做好。如果农民直接进城卖菜,一则自产自销的品种有限,二则成本高,多半会亏本;让企业来做,人家讲究利润,一算场地租金、人工费用、运输成本等等,就知道社区卖菜获利微薄,没了兴趣。而社团是公益性的,卖菜不为赚钱,“心平了,才能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   
    为了能“可持续”卖菜,城市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降低成本上动足了脑筋:送菜“借力”银龙蔬菜加工厂,用它的“菜篮子工程”专用车,省了自己的人工费和养车成本;卖菜场地“借力”街道,各服务点免费使用;人手“借力”居委会,请社区志愿者帮忙——社区卖菜,最怕弄脏环境惹人怨。   
    巧借各方力,服务点的菜价比超市、菜场便宜10%-20%;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残疾人只要打个电话,工作人员就送菜上门;每天清晨,工作人员还搬两筐蔬菜免费送给附近的敬老院……   
    经过近5个月运作,社区卖菜逐步走入正轨。目前毛礼军在琢磨的,是如何盘出3个管理人员的费用,轧平账。为此,长寿路街道千方百计设法支持:新会路上的社区学校是座小洋房,曾有许多企业提出租借底楼开门面,街道从没松过口;这次,街道免费给他们开设了一个全天候的卖菜服务点;街道还准备牵线搭桥,让养老院等社区机构向“发展中心”团购……   
    但要实现收支平衡,最好的办法还是扩点。此事的难度在于,一辆“菜篮子车”装的蔬菜可以供应10个点,所以要扩点就得一次扩10个。毛礼军眼下最关心:能不能尽快找到第二个长寿路街道?
   
    本报记者  邵珍  通讯员  李琤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