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服务工作
[北京]四步走,社区服务管理的“北京路径”

    朝阳区朝外街道工委原书记武清林说:“一刻钟服务圈”为老百姓“织”起方便圈、幸福圈。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四步走”战略,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2008年启动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2009年启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2010年启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2011年启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发展,使社区居民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幸福。

    “三有一化”抓规范

    安慧里社区居民蒋大妈,是一位军烈属。每隔一两个月,她就要到距离家不近的街道社保所报销一次药费,特别不方便。现在,她只要把药费单子送到社区服务站,站里的同志就帮助贴好单据,算好金额,报销回来以后打电话通知蒋大妈取钱。蒋大妈说:“家门口建立社区服务站,真是方便了我们居民百姓!”

    自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全市按照“三有一化”的要求着力建立新型社区服务站,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初步解决了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为加强社区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是制约社区服务的难题。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要达到350平方米左右”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一项硬任务、硬指标,加大推进力度。市、区先后投入60多亿元,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社区办公和用房。目前,全市2772个社区中已有71%拥有了350平方米标准化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

    “1060工程”缺什么补什么

    朝阳区大屯街道有一份公共文化服务地图,为社区居民标示出了180余处公共文体设施及文化团体活动点等,实现了区域内文体设施资源共享,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全市梳理出当前居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等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一一“对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合全市30多个委办局的资源,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托幼早教、家庭医生、安全保障、文体活动等60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今年年底将实现对全市2000个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1060工程”进一步整合了政府部门社区建设的力量,规范了社区服务项目,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打造一刻钟便民圈

    家住槐柏树北里社区的耿大妈已近80岁高龄,子女不在身边,生火做饭很不方便,一天三顿饭成了难事。如今,耿大妈不发愁了,家门口建起了便民槐柏商圈,溜达5分钟就能吃上便宜可口的饭菜。

    自2010年起,市政府已连续三年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基本生活服务,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目标。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409个示范点,共涉及160多个街道(地区、镇),覆盖575个社区,620万社区居民享受便利。涌现出朝外街道“7+10+N”模式、牛街街道“民生一条街”、东直门街道“零距离服务”等一批典型。

    “网格化”推动精细化管理

    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把6个社区划分26个网格,“格长”们每天都在自己的责任区巡查,发现问题,上报情况。以往因为居民有事不知道找谁办,怎么办,结果小事变成烦心事。现在“格长”成了“贴心人”,居民有问题找格长。

    在东城、朝阳、顺义试点基础上,今年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在全市推广。社区网格建设有效解决了社区管理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的问题。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科学划分社区网格,将社区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将各种工作力量、服务内容下沉到网格,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精细化。明年上半年,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将实现全覆盖。

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