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社会工作
[福建]“文化养老”在燕西街道悄然兴起
    近日,福建永安市燕西街道新安社区老年学校举行开班仪式、来自社区的45位学员年长的83岁,最小的56岁,做为今年首批社区老年学校学员,他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学喜欢的课程。73岁的学员翁嫦娟从教师岗位退休10多年,在开学仪式上她说:“我居有住房、衣食无忧,可是象我这样耄耆之年的人,物质生活再好,也难以弥补精神生活上的不足,能够在社区老年学校参与学习也是最好的自我精神疗法。”所以她选学了医疗保健课程。在该街道北塔社区为老年人开办的远程网络教育,同样受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欢迎。不久前全省首期“福建老年学习网” 培训班的63名学员还来到社区参观学习。
    燕西街道已建立了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室内总面积达到800多平方,并配套了4位专职人员,人力、物力,财力上较大限度地投入。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意识到物质贪乏做不到“老有所养”,而精神贪乏也同样做不到“老有所养”。 “精神关爱与物质供养是养老不可缺少的两大主要保障制度,社区养老不是单纯的物质待遇,“低精神收入”已经影响到老年身心健康”。该街道分管领导深有感触。以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把“文化养老”的理念引入社区,这一模式很快也得到许多老年人的认同。
    “文化养老”成为社区老年人享受多彩文化、提升文化修养、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觉把文化生活摆上了位。在新安社区有个20多位老人组成的舞蹈队,腰鼓、秧歌、舞蹈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队长陈茵虽然67岁,但她和这帮老年人朋友,大胆的“秀”风采,享受“文化养老”带来的乐趣。这个社区还有一个老年人组成的民乐队,队长郑景椿也是个70岁的老人,在“文化养老”的熏陶下,他组织了15位社区老人,购买了二胡、扬琴、提琴、琵琶等10多种乐器,平常自娱自乐,每到周六,他们就到社区活动中心表演,吹拉弹唱,给社区居民带来愉悦,也给自己带来舒心。
    燕西街道有人口2.82万人,60岁以上人口4460人,占人口数16%,该街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 “文化养老”组织实施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让老年人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搭建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活动平台。据统计,全街有老年人文体团队20个,室内外社区文体活动场所30多处,有远程网络教育、市民学校讲座、民乐、舞蹈、健身操、京剧、越剧、门球、汽排球、抖空竹、书法、剪纸、棋牌等20余项文化活动内容供社区老年人自由选择。仅去年街道举办适合老年人构思新颖的超味运动会、健身操表演、
    腰鼓表演、各种类型演唱会、科普健康讲座、诗歌吟唱、书画展、手工
    艺品展等文化活动近30项,走出家门参加文化活动的老年人超过5000人次。“文化养老”不仅仅是富裕老人享有的特权,它具有广泛性、共享性,真正成为社区老年人的一种福利。
    文化元素的缺失,使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难与时代节奏合拍,他们虽然吃饱睡好,却也时有不少烦恼。在该街道中山社区,有对68岁老年夫妇来到街道要求支持成立一个民俗表演队,这对老夫妇说在自己的带动组织下,已有20多位社区老人参加民俗表演,还带来自己拍摄的表演光盘。原来这对老人子女成家立业,不在膝旁,老人在家虽然能吃好、穿好,但缺少与社区老人一个沟通的通道,娱乐的环境。看到社区其它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很是羡慕,“文化养老”像磁铁一样把这对老夫妇吸引了进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晚年的乐趣。
    街道拓宽思路,培植“草根”文化,发挥骨干带头当“达人”,文化养老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大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天都吸引了一群社区老人在这里学唱京剧、越剧。“这里每天都弥漫着戏曲声、歌声不断”, 社区聂主任如是说。京剧票友张素梅,年轻时就爱好京剧和越剧,她说“自从退休后,离开了原本熟悉的职业、单位和同事后,总有一种失落、空虚、孤寂的心结。”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后,她开
    办起了老人戏曲联谊会,10多位社区老人在她的义务热心辅导下爱好上京剧和越剧,而且唱得有板有眼,这里也成了他们的家。在今年社区纪念“三八”妇女节“巾帼风彩”才艺展示舞台上,10多位社区老人首次登台献艺,演唱京剧和越剧,老年朋友赞誉他们为社区的“百灵鸟”。 这些戏谜们说:“唱戏不是目的,它可以让我们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心态开朗,精神充实,享受身心健康带来的快乐。”
    “文化养老”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找到了“老有所养”和文化享受的最佳契合点,两者相互给力,相得益彰。如今在燕西街道,老年们“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地在学习文化、欣赏文化、享受文化、传播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余尔望)
来源: 福建省永安市燕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