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服务工作
[沈阳市]沈阳站社区大爱让老人露出笑容
    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居家老人以及为居家老人服务的人们,通过与他们面对面,了解到居家老人生活的苦乐甘甜。
  坐标:沈阳市太原街棚户区
 
  太原街,是沈阳市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林立的商厦,川流不息的人群,让来往于此的人们惬意地感受着大都市的魅力。
  然而,在这个繁华的街区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统称是生活在民族北街40号的人们,而棚户区则是他们的住处的另一个代名词。
 
一位棚户区老人沉甸甸的爱
 
 
  每年冬季,沈阳的天气特别寒冷,生活在“棚户区”的人们,特别是一些常年居家的老人们犯起了愁。因为就算腿脚再不好,每天也得穿过冰雪覆盖的街路到隔壁的院子里打水喝。
  张书学,就是生活在棚户区里的一位老人。近日,记者穿过繁华的太原街商场,来到了张书学老人家楼下,推开铁门,迈上狭窄的16级台阶,进入了这个仅有8平米的小屋。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我的梦想就是老伴能再站起来,一家人都能健健康康的,还有,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
  今年,张书学老人和他的老伴邹佰亿结婚已经40年了。相守相伴的40载,两位老人的生活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艰辛”。因为从1981年以来,二老一直生活在这间只有8平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台电视机、一个简单的木制衣柜,记者实在是没能在屋内看到一件像样的摆设。
由于双侧脑梗,张书学的老伴只能卧床,身上盖着的棉被已经破损不堪,里面翻露出的棉花都是灰色的。
  张书学对神智不太清楚的老伴说,记者来咱家采访了,我跟她唠唠嗑,你自己休息一会,老伴躺在床上说不出话,不过从神情来看,她听懂了张书学的话。
 
  老人的第一次落泪——老伴卧床不起
 
  张书学老人是当兵出身,言谈间还能流露出军人的质朴与刚毅。“我是当兵的时候来到沈阳,遇到了我老伴,她比我开朗,好说爱唱,性子还比较急,不过我俩相处得挺好的,凡事儿我都让着她,可是她这辈子跟我太遭罪了。”张书学说到这儿不由得叹了口气。
  最开始结婚那会儿,张书学带着老伴到黑龙江生活了十个年头,当时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俩把别人废弃的茅草屋简单地拾掇了拾掇,开始了生活。
  “当时的房顶也都是草搭的,晚上睡觉都能看见星星,可是老伴不嫌苦,我俩在那儿生了大闺女,可是由于雨天漏雨,老伴坐月子的时候,腿一直被水泡着,后来右腿就肌肉萎缩不太好使了。”张书学一边说一边看着躺在床上的老伴,满含深情地说,“这辈子我对不住她啊!”
  在二儿子出生后,一家四口人于1981年搬回了沈阳,从此就生活在这里。现在是老人和二儿子一起生活,各一间房,每个房间都是8平米。
  “大闺女家生活也不太好,因为她丈夫有病卧床需要人照顾,所以一个月能抽空来我们这里看一次。二儿子兑了一个小食杂店,为了多挣点钱,每天都开到大半夜才收工。所以一天到晚我也见不着他人,日子过得也够紧巴的。我们老两口是低保户,每个月靠政府给的800元钱过日子。其实,日子苦点倒也没啥,我们少吃少用点也就是了,可是老伴突然卧床对我的打击太大了”,张书学说起自家的境遇,连连叹息。
  2010年,老伴的卧床让他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重创。每天,5点多,张书学就得去搬柴火生火做饭,而每天吃的基本都是苞米面粥和一点咸菜。饭做好了,他就得给老伴接尿、换衣服、喂饭,然后还得去外面买菜。而更艰巨的任务是,由于这片房子都没有自来水,每天张书学需要到楼下隔壁的院子里取水。记者看到4个大大小小的水桶堆放在墙角,冬天下雪路滑,张书学下楼梯的时候多次摔倒过,可是他每天还得继续这样的行走。
  而每天让张书学觉得有点希望的事儿就是帮老伴做康复训练。“我天天陪她说话,她虽然不能开口讲话,可我知道她能听明白,她也愿意听我讲讲家里的事儿。下午的时候,我就抱她起来锻炼,用我的膝盖顶着她的膝盖,让她练习站立……”说到这儿时,张书学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在记者面前痛哭流涕,他一边哭一边说:“我就希望她还能站起来,也不知道她还能不能再站起来了。”
 
  老人的第二次落泪——遇到了好心人
 
  几十年来,“家”对于张书学而言,就是老伴。因为孩子们的生活都很困难,每个人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虽然都是生活在沈阳,可是一家人聚齐的日子并不多,“一年只有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姑娘全家能来这边,我们这个家算是完整的,那天的饭才叫团圆饭。”张书学感慨地说。
  张书学一家的情况,牵动着社区工作者的心。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沈阳站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张小欣在走访了张书学一家后,便事事处处为他们着想,帮他们申请低保,帮他们联系对口的企业帮扶,从此张书学老人一家结识了一位没有血缘的亲戚。
  “我就知道他是一个公司的老总,具体啥公司我都叫不上来名字,可是自打听说了我家的情况后,就委派他们的办公室主任每个月来我家送一次东西。每次来都送米、面、油,有时还有鱼,剁好的肉馅等等,现在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了。”说到这儿时,张书学老人又流下了热泪,他哭着说:“我们遇上了好心人,可我们对社会啥贡献也没有,自己也没有啥能力,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回报这样的好心人。”
  感恩让张书学珍惜现在的日子,也让他一直有着奉献社会的夙愿,这几天天冷,楼下的公用旱厕因为大家不太注意卫生,尿便都冻成了冰,不但人不好往里面进,而且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为此,张书学每天悄悄地避开人流,拿着铁锹在公用厕所清理地上的脏物,连续多日的清理,旱厕的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这些都是张书学躲着人进行,他说他不是难为情,他是觉得做这点好事儿犯不上让其他人知道。质朴老人如此朴素的想法让人动容。
  被爱的人,也在爱着他们身边的人,这无私的爱暖化了冬天凛烈的寒风。
 
有一种感情胜似亲生儿女
 
 
  穿过沈城繁华的太原街,在民族北街人行道边,拉开一扇没有油漆的铁门,在张小欣的带领下,记者仿佛突然从满目繁华的世界一下子走进了另一个时空——这里的房子没有自来水,两个院子共用一个水龙头和一个旱厕,几家合用一个厨房。解放前的老房子里,见缝插针地住着人家。
  张小欣是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沈阳站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一双弯弯的眼睛总是在笑着。这里是她所在辖区的一户低保户张大爷家。张小欣陪同帮扶的驻街单位,到老人家里看看还缺点啥。
  狭窄的胡同里,弥漫着烧劈柴的味道,从参差不齐的水泥楼梯上走下来的衣着朴素的老人脸上都是笑容,亲热地握住张小欣的手。张小欣显得熟门熟路,像主人一样招呼着记者小心脚下的坑坑洼洼。
  像张大爷这样条件困难的老人家,在张小欣的辖区里还有三十多户,张小欣全认识。
  这很不容易,因为张小欣所在的沈阳站社区有2400多户人家。但这说来也容易,张小欣在这个社区已经干了12年了。从34岁到46岁,从社区的卫生干事干起,到社区的副主任,再到如今的书记兼主任,张小欣和社区里的老人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亲情。
  “当初,当卫生干事的经历让我获益良多。”张小欣说,“那时候我整天在各个大院转悠,这里都是解放前的老房子了,经常有房子漏水的,下水道堵了的,弱势群体自己没能力修理,只能求助社区,一来二去就熟了。”
  “孙大姐五十多岁了,身患重病,体重仅剩几十斤,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孙大娘84岁了,一辈子无儿无女,宋大娘93岁了,没有结过婚,如今由住在一起的侄儿照顾生活起居……”对困难居民,特别是空巢老人的情况,张小欣了如指掌。
  张小欣对社区老人们的照顾体现在日常的一些细节安排上。
  84岁的孙大娘的老伴早年去世,平时一个人居住,因为担心老人独居有问题无人知晓,张小欣安排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贾奉勤老师傅每天去孙大娘家敲敲门。听到老人在里面应了声,安然无恙后,再替老人将放在门口的垃圾带走。前一阵子,老人生病住院了,张小欣还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去病床前看望。
  2008年,和平区政府的爱心呼叫器项目开始安装时,张小欣又为社区里包括孙大娘在内的老人们都争取安上了一个。呼叫器接到电话上,110、120一键通,非常灵敏。2008年至今,社区里一共安装了36个。
  背靠着这一片繁华,张小欣把驻街单位的力量都发动起来了。2013年春节,张小欣通过街道为社区内的特困户张书学和孙大姐联系上了辽宁某投资公司进行帮扶,每个月,公司的柯总都要派周主任到这两户人家送生活用品,从油盐酱醋到排骨大米,一个月没落下。这对只靠低保金维持生活,还要吃药而入不敷出的老人们的帮助很大。
  驻街单位对社区的关爱老年居民工作也非常支持。2013年12月30日,在和平宾馆9楼,沈阳站社区又办了一次新年联欢会。爱热闹的几十名空巢老人和社区居民欢聚一堂,看节目,吃瓜子,还有奖品拿,其乐融融。70岁的贾奉勤师傅自编自演的快板书《赞社区》是演出的高潮。
  这样的联欢,社区每年都要举办几次,重阳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邻居节……张小欣联系驻街单位无偿提供场地。“去年重阳节,我们还给老人准备了大蛋糕,通过活动,把老人们凝聚在一起了,心情愉快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大家认识了,平日生活里有个照应。”
  2008年,社区成立了“三心”志愿者服务队,这“三颗心”,分别是爱心服务队、连心保洁队、开心修缮队。平时有困难居民求助,志愿者就免费上门帮忙,如果修理东西需要更换零件,只收原料费。
  宋大娘家的电灯出了毛病,找到张小欣,张小欣给开心修缮队的志愿者打电话,“请你去给宋大娘家修理一下,如果要花钱,来找我,我给。”
   每年春节前,还要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保洁员、志愿者给有困难的空巢老人们拆洗一次被褥。
  在采访中,张小欣的电话铃声经常响起,采访也被一次次电话打断。
  张小欣告诉记者,她的电话号码居民们都知道,“甚至社区里收废品的、总在街边做生意的小贩都知道。”老人们有事就会打这个电话,没事想她了也会给她打电话聊几句。
  “老人们的防范意识都差,俗话说老小孩。”张小欣告诉记者,现在有些不法商贩会在老旧小区的单元门上贴让老人免费体检或者是听课的“通知”,还打着社区的旗号,实际上就是推销东西,如保健品、保健器材等等,一不小心老人们容易上当。为了避免老人们遇到这样的事儿上火,张小欣早已提醒老人们,社区要举办什么活动,都会提前通知,而且要注意看一下落款,下面要有社区的公章,否则就别相信。“社区每个月也都会有几次活动,这都是经过社区精心筛选的,义务性质的,老人们都特别信任社区,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其实,处时间长了,这些老人也特别关心我,就像亲生儿女那样割舍不掉,所以我也觉得肩上的责任特别重。”张小欣的话语很诚恳。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