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社会工作
[扬州] 破解社区教育“碎片化”难题

  2015年7月中旬,江苏省扬州市武塘社区服务中心,又一期青少年模拟法庭正在进行。
  审判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规定,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现在由公诉人对被告人陈某新进行法庭教育。”
  公诉人:“被告人陈某新经预谋,采用扼脖子、捂嘴巴,殴打、持砖块砸头、搜身等手段,劫得卢某人民币50元,并致其受伤。主观恶性较大,且侵害他人财物所有权和健康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希望被告人在学习书本知识外,知法守法,做个远离犯罪的好学生。”
  …………
  现场56名社区青少年(包括25名暑期来扬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沉浸在严肃的庭审情景中。
  这是武塘社区学院暑期青少年班法治教育的一则片段。
  在扬州,像武塘社区学院这样的青少年暑期课堂,还有很多。2015年4月23日下午,扬州市民政局举行了全市首批社区学院授牌仪式,文昌花园、荷花池、琼花观等9个社区成为首批成立社区学院的社区。每个社区还得到了3万元的开班奖励。
  此后,“课程化”教学迅速成为扬州社区教育的“主流模式”。不同类型的学员依据自己的需求,在“家门口大学”享受着有趣、有益、有质的“素质教育”。
  建学院,推动社区教育进入2.0时代
  社区学院成立之前,社区有各种“居民学校”,社区党校、道德讲堂、人口学校(计生讲堂)、科普学堂、法律讲堂、“四点半课堂”……多的能有10个以上。“居民学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为居民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这些“居民学校”有的是相关部门要求设立的,有的则是社区自创的,它们算得上社区教育的1.0时代。
  然而,“居民学校”也有着先天不足。一方面,“居民学校”不是常设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一般由居委会直接负责;另一方面,同一社区的“居民学校”各自为政,存在着“碎片化”现象,且冷热不均。这些问题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的“居民学校”活动不能常态化,甚至名存实亡。
  为破解社区教育的上述难题,扬州市立足社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社区学院兴办之路。这些新创立的社区学院是在社区推动下成立,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是居民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可以说,社区学院不仅大为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形式与内涵,而且还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服务的基本结构。她的出现,推动社区教育跨入了2.0时代。
  社区学院领头羊,兵强马壮
  社区独立创办社区学院,缺少现成的经验。这样的社区学院会“长”成什么样呢?
  让我们走进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社区——文昌花园社区的社区学院一探究竟。它是扬州市的首家社区学院,是领头羊。
  文昌花园社区学院有院长1人、副院长4人,但他们都不是社区工作人员,这就充分保证了社区学院的社会组织属性。
  学院师资均为专业人士,有大中小学教师、社会工作师、医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他们有的来自共建单位,有的是志愿者。除少部分专聘师资外,他们在学院做的都是公益服务。
  学院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项目资金,社会成功人士、爱心人士的赞助以及收费的教育活动。
  学院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为目的,设计了17类近50门课程供居民选学。大多数课程都实行学期制,如春学期、秋学期、暑期,也有的为一年期。每门课程都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和固定的教学时间、地点。目前,学院正着手就居民“热选”的部分课程编写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为保证教学质量,文昌花园社区学院还组建了教学督导组,研发设计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部分系统化较强的课程,学院拟颁发课程结业证书。
  社区学院初步实现了“四化”
  扬州的社区学院成立不足半年,其运行的整体情况怎样?笔者认为,可用“四化”来总结:
  教学“定制化”。在过去,一些“居民学校”办得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居民需求缺少科学分析。社区学院成立后,网格长、网格员通过家庭走访的形式对居民需求进行咨询调查,实现了“因人设课”,大大增强了学院的吸引力。《健康讲座》《金融讲座》《青少年成长讲座》等讲座很受学员欢迎。
  学员“全员化”。在过去,社区活动、社区教育的参加者多为“一老一小”,而且老面孔多,参与度不高。社区学院破除了这一顽症,初步实现了“全员学习”。例如,康乐社区学院举办的青少年辅导培训班上,家长或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或参加学院为他们独立办的课程班,时间与青少年班平行,参与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课程“集成化”。在过去,“居民学校”缺少统筹与协调,教学效果差。以荷花池社区为例,过去的“居民学校”多达11个,由不同的社区工作人员分头负责,分别与有关资源方对接,活动策划、安排也是各负其责,这就是典型的“碎片化”现象。
  现如今,社区学院不再划分“校”,而改为划分“部”,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统一负责,学院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教学工作,将学院的教学内容分成不同门类,形成“部-类-课”三级体系。例如,文苑社区的“课程大菜单”上,社区学院的课程分为创业培训部、文明礼仪部、卫生健康部等5部,专业分类有编织、文明家风、康复保健等18类,课程有绢花制作、廉政讲堂、扬剧表演等近50门。社区居民的需求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个“大菜单”中得到满足。
  效果“最大化”。基本实现了“全员化”,尤其是外来人员享受到了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待遇,使社区学院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彰显。教学效果“最优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教学方式课程化、理论为辅实践为主……这些教育思路有效提高了学院的教学效果。
  “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学习型社区”建设在扬州实现了升级。社区学院给扬州这座古城带来了新的活力。(作者:王振祥)

 

来源: 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