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建设工作
[桐乡] 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
―――“三治融合”在杨家门社区的基层实践经验
“三治融合”是桐乡市当地政府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创新举措,发端于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它是指在社会治理中以“德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自治为目标”,通过德治与法治、自治的相互支撑和配合,促进社会化问题的共同解决。从2013年至今,“三治融合”在桐乡经历了从越丰村的试点到全市各个基层村(社区)的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就杨家门社区而言,10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杨家门社区做到以问题为导向,以网格为基础,通过“三治融合”的理念,深入探索居民需求,化解社区矛盾,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基层治理之路。2017年10月,桐乡市“三治融合”的理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此同时,“三治融合”也被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三治融合”为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总结近年来杨家门社区在“三治融合”工作开展中的相关经验。
一、坚持党委领导,构建“三级组织”,优化“三治融合”组织体系
做好基层社区党建,优化组织体系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推进“三治融合”的保障力量。近年来,杨家门社区党委以网格支部为基础,从社区党委、网格支部、楼幢三个层面,着力构建全覆盖、功能化的组织体系,有效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监督力。在社区党委层面,立足阵地、战斗力、凝聚力、形象“四大工程”,开展党建项目化建设,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居务监督例会制度,居民事务首问、预约、代办、下巡、走访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和红杨大讲堂定期学习制度。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每月设定主题和内容,扎实抓好主题党日和政治生日,强化了“双先指数”考评和党员“双亮”示范。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遵循“分类积分、量化考核;标杆引导、底线管理;奖优罚劣、激励奉献”基本原则,对党员的评价用量化,以累计积分的形式把党员履职情况和党性状况体现出来,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有力的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网格支部层面,深化“一图四网”,通过一个网格有一名网格长、一名网格指导员、一个网格支部和X个共建部门、责任单位和服务团队的“1+1+1+X”网格联动服务机制,利用“网格巡查”、“上门家访”、“社情访谈”、“主任信箱”、“社情民意气象站”等方式,畅通了居民群众沟通渠道。建立共建单位“五有五联”联系网格制度,落实网格员的“八必报”奖励制度和党员“四保四助”先锋承诺,做到民情“四知四清四掌握”。在楼幢层面,深化“三小组长”小岗位大作为先锋行动和楼道红管家红色管区行动,编织好“一图四网”和红管家“八必报”民情联络制度。开展党建楼道等特色楼道创建,形成了以三小组长为骨干,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
二、动员居民参与,培育多元力量,搭建“三治融合”沟通桥梁
十九大报告提到“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公众参与、多元互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三治融合”的内涵与目标所在。这里的“多元”既是指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也是社区治理平台的多元性。在杨家门社区“三治融合”的基层实践中,注重从人员主体和平台两个因素入手,共建社区家园。在人员主体上,杨家门社区除了通过发动生活在本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还通过党建共建机制,将市级联系领导、社区共建部门、辖区范围的党组织整合起来,一起加入到杨家门社区基层治理的队伍中。比如市委书记盛勇军作为联系结对杨家门的市领导,多次参加社区的党建共建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治理平台上,杨家门社区围绕“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维度,分别在社区搭建了相对应的平台。比如为激发居民的自治活力,增加居民互动,除了百姓议事会等传统互动平台,截至目前,社区一共培育了社情民意气象站等13个社区社会组织、“爱心门铃”等10个志愿服务团队、袁阿姨手工艺工作室等10个兴趣团队,引进了广电彩虹等8支共建单位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在“法治”方面,社区成立“老叶法律诊所”,由社区的4名退休法官和2名律师组成,为居民群众提供婚姻、家庭财产、劳动、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调解纠纷57件,提供法律咨询2600多人次,开展法治讲座13场次,开展上街入小区法治宣传36场次。为了配合“德治“建设的开展,杨家门社区在居民中推出了“善行义举榜”,“德孝微讲堂” 、“红杨大讲堂”、“人体健康科普馆”、“文化展示中心”、“先锋微联盟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宣传橱窗”、“墙绘文化”、表彰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德治优秀典型,开展文明道德新风宣传。“自治”是一种基层民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治理模式,“法治”和“德治”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治”。各个平台间在参与主体上存在互通性,这些主体通过在各个平台之间的互通与互动,为居民与基层政府的沟通搭建了一座崭新的桥梁,推进了“三治融合”在基层社区的发展。
三、注重策略运用,强调群策群力,促进“三治融合”灵活发展
“三治融合”的突破点在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议题时首次用“社会治理”取代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尊重,“利益博弈”、“多元协商”、“建立规则”、“个人权利行使”等是描述“社会治理”的核心词汇,相比于传统一元单向管理,“三治融合”是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解决基层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讲究技术策略,争取共赢的过程。围绕这一宗旨,杨家门社区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群策群力,制定了多种工作策略,比如用“四民四问”、“三位一体”和“三会一评”“三大机制”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平安守望岗,定人员、定区域、定时间的“三定式”的“白+黑”守望作用和梧桐义工志愿服务优势,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教育共抓、活动共办、和谐共促”的工作机制基础上,社区根据事务性质建立了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工作法”,明确社区事务的责任体系;此外还有“五诊法”、“五个零”、 “六个一”等社区治理策略,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下群众的智慧。
四、转化宣传理念,推崇身体力行,强化“三治融合”群众认知
社区居民对“三治融合”的认识和认知程度关乎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和有效果,因而对“三治融合”的宣传就显得十分关键。杨家门在宣传社区治理理念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社区宣传窗、板报等传统的社区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或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纸张等宣传,这种宣传方式比较单一,不需动员多方资源,但居民对这种宣传方式的接收程度比较被动,体会不够深刻,往往有些居民不会主动去关注这些。第二种方法是发动社区干部、党员、群众,以及外部资源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的队伍,身体力行做宣传,这是杨家门社区的亮点。比如,依托项目+团队,社工+义工,常态+动态的方式方法,发挥梧桐义工时间银行的优势,通过党员、义工志愿服务团队和服务项目,定期在社区举办社区建设活动,将“三治融合”、“三社联动”的宣传理念深入人心。2016年杨家门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针对迎凤一期的老旧小区没有雨污分流,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外溢的情况,社区充分发动党员和普通居民的力量全程参与其中,在改造施工6个月时间里,社情民意气象站4人一班,每天十多小时在施工现场巡查、协调、解释,有力的助推了改造。通过让居民自己参与解决切身利益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在宣传过程中,社区利用居民议事会、社情民意气象站等平台交流心得建议,让整个社区建设的过程再次呈现在居民眼前,这种方式的宣传能让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获得感。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杨家门社区在上级党委的指示下,通过将“三治融合”思维运用于社区建设,近年来在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这也离不开上级领导支持,以及社区内各个共建单位、全体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曹建奎 姚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