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社区建设工作
[宜兴] 同力发展 四字赋能 敲响善治“幸福门”

——宜城街道新华社区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四敢”精神的号召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激励着社区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干出好势头、干出新业绩。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新华社区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打造“睦邻党建”品牌,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共筑“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建、聚、新、享”四个字上下功夫,敲响社会治理“幸福门”。 

  一、以“建”立制,夯实运作基础 

  1、建立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睦邻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实施1+2+2+N机制,由总网格长统办,2名网格长承办,2名社工协办,N名专职网格员,采取“居民提事、网格议事、民主定事、合力干事”的“四步工作法”。 

  2、建立睦邻党建点。从讲政治、善带头,讲奉献、善服务的居民群众中选树11名党员作为睦邻点负责人,夯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骨干力量,协助社区处理繁杂琐粹的社区事务。例如“为老服务”是北门巷睦邻点的品牌,该睦邻点积极组织“银发睦邻”活动,为社区老人提供代购代办、送餐送药等志愿服务,让“党建红”照亮“夕阳红”;紫金名都小区、菜行里小区、光明东路党建睦邻点等开展各类特色睦邻点活动。 

  3、建立“红色”联动机制。有物业公司的,常态化开展业委会工作会议,及时收集居民民意,每月第一周开展业委会接待日,与居民零距离。其他小区通过组建小区自管委,探索老小区停车自治模式,用党建力量带动各类资源的整合,有效破解居民停车难题。 

  二、以“聚”强心,凸显同频共振 

  1、聚沙成塔强堡垒。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动员辖区单位、企业、商铺联动参与社区共建。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协商社区建设和发展事项。建立健全驻区单位资源与社区服务需求相对接的项目认领机制,推行“项目化认领、契约化服务”共建做法,实现服务需求和驻区单位资源优势的有效对接。 

  2、聚力凝心强思想。以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 “健康小屋”“暖新坊”等阵地,通过“红色规划”党群议事会等载体,进一步动员各类党员等参与社区治理工作。通过找熟悉的人、进熟悉的门、做熟悉的事,开展结对帮扶、党员“结亲连心”等活动。  

  三、以“新”促变,激发细胞活力 

  1、形式推陈出新。党员活动变“我说你听”为“人人领学”,变“理论灌输”为“启发引导”,变“课堂讲授”为“现场教学”。根据不同党员类型,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延伸党课“触角”。针对年轻党员开设“指尖课堂”,通过线上自学,让学习教育永远在线;针对年老党员开设“YI家党校”,定期上门送学,确保组织生活不漏一名党员。 

  2、服务焕然一新。社区擦亮“暖新微+”品牌,以微项目、微心愿、微改造、微服务为抓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通过共建单位的自身优势、单位优势去破题,不仅精准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也调动起多方社会资源,特别是在职党员的参与,实现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互融互促。 

  四、以“享”见效,提升治理能力 

  为进一步加深协作,社区打破常规思路,树立“大社区、大党建、大融合”理念,积极发挥辖区单位党组织人才和资源优势,实现服务共享、活动共享、阵地共享。 

  1、服务共享:积极打造“红新讲堂”宣讲团、“搭把手”帮扶队、“老伙伴”助老队、“木兰花开”巾帼队、“红袖标”巡逻队、“萤火虫”睦邻互助社等11支团队,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层面,精心开展家门口服务、邻里志愿服务等特色服务活动,实现居民需求和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全面提升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活动共享: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进社区、送政策、解难题;人防办和社区共同打造形式多样的人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中医院常态化开展“周三志愿服务行”义诊活动,定期为社区居民测量血压、检测血糖;供电局相关同志定期上门为结对的社区孤寡老人解决用电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3、阵地共享:社区充分优化整合辖区共建单位、街坊商户等资源,构建党建“大平台”,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圆心”、以睦邻点为“半径”、以网格党支部为“周长”的党建格局,为党组织“走出去”开展各类活动提供硬件支持,随着“共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打破了原有的党建壁垒,实现了“小社区”向“大联盟”的华丽转变,积聚起服务社区居民的正能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提升本领作为成事之基,创新基层实践,以“敢超勤学”政治自觉、“敢为人先”干事拼劲,走好“赶考路”、当好“答卷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宜城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陈朗然)

 

来源: 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新华社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