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区街社区社会管理
[鹤壁] 淇滨区:平急结合 常态长效 叫响“网格有约•一呼即应”品牌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探索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升级版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今年以来,淇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认识和把握深化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创新“568”工作举措,构建网格化2.0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从“集中攻坚”到“常态长效”,从“部门包保”到“共建共治”,从“社区单一管理”到“多级联动治理”,推动网格化治理常态化、多元化、精细化运行,实现基层基础更强、为民服务更优、问题处置更快,叫响“网格有约•一呼即应”淇滨品牌。在近日应对超强台风“杜苏芮”带来的暴雨过程中,淇滨区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对辖区32个易涝区域进行重点布控,区四大班子、分包区直单位党员干部全部下沉社区、农村,一线调度指挥、全面排查除险、提前转移安置,有效筑牢了防汛“安全墙”,守护了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改革背景

淇滨区作为鹤壁中心城区,全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辖2乡2镇6个街道,132个行政村、社区(其中,75个行政村、57个社区),总人口60余万人,常住人口46.15万人,城区人口密度大,基层承担任务愈加繁重与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矛盾突出。

(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主动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进行了制度设计。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省委也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聚焦“人、治、物、效”,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市委、市政府也就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强调,要聚焦聚力分层治理这一根本路径,做精网格治理。淇滨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是对标上级精神的有益探索,也是确保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有力举措。

(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基层基础突破的客观要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尽管淇滨区在基层治理,特别是城区治理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治理仍然面临管理“事多人少”“责大权小”的尴尬,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群众自治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等,严重制约淇滨区高质量发展。淇滨区推进基层治理,既是迫在眉睫的应时之举,也是实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中挑大梁、走在前的现实考量。

(三)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离不开有效的治理。淇滨区以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有组织设置、有人员构成、有运行机制、能解决问题、可协调联动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把优化网格设置、强化服务功能作为及时解决“一老一小一青壮”急难愁盼的有效抓手,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基层事情能办好,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淇滨区以持续深化城市网格化治理体系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紧盯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突出改革创新,着力构建立体化社区治理体系。

(一)健全“5”级组织体系,实现基层基础更强。按照“规模均衡适度、便于服务群众、利于城市治理”原则,将城区街道划分为56个社区网格、315个小区网格、2988个楼栋网格,构建起“5”级组织体系,实现社区治理“一抓到底”。一是做优区级网格。把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任双组长,分管基层组织、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的相关区领导任副组长,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网格化社会治理领导小组,一体指挥调度社区治理工作。二是做强街道网格。在街道“大工委”的领导下,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平台、有专人、有制度、有台账”标准,设置街道网格化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街道党工委书记负总责,城管、园林、市政、环卫、物业五大城管职能部门科级干部兼任副主任,涉及重大事项时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启动街道吹哨制度,召集相关单位协商处置社区事务。三是做实社区网格。在社区“大党委”的领导下,设置社区网格治理委员会,区直分包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社区“大党委”第一书记,区直分包单位副科级干部任网格治理委员会指导员,社区书记任网格治理委员会主任,街道、社区、区直分包单位、城管职能部门、市级文明结对单位、驻区单位干部、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为成员,具体负责社区治理工作。四是做细小区(单位、街区)网格。设置小区(单位、街区)网格理事会,网格理事会主任由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社区“两委”成员、物业经理、业主委员会主任担任副主任,区直分包单位派任指导员,街道、社区、区直分包单位工作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物业人员、志愿者、业主代表为成员,凝聚社区多元自治合力。五是做畅“微网格”。按照单独楼栋、联合楼栋或以片区为单位划分微网格,由党小组长、楼栋网格长、保洁员、治安员、物管员、调解员担任“两长四员”,并利用楼栋空间设立“两长四员”公示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强化“6”方网格职责,实现为民服务更优。聚焦基层“责大权小人少”“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难题,明晰“区级指导、区直部门下沉、街道协调、社区具体负责、小区自治管理、群众参与”职责,推进社区治理权责明晰、事权匹配、条块协同,实现社区治理“一网揽进”。一是加强区级统筹指导职责。分包区领导定期到分包街道、社区听取网格运行情况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指导包联街道开展工作。在开展重大工作时,由分包区领导牵头,街道主要负责人统筹指挥,分包网格下沉,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共同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二是抓实区直部门行业主管职责。在原有5大职能部门接单的基础上,逐步拓宽民政、卫健、文旅、教体、商务、环保、应急、市场监管等区直部门服务渠道,在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社区文化、就学便利、便捷消费、环境卫生、隐患排查等方面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压实相关职能部门的行业主管职责。三是压实街道属地职责。在启动网格响应机制和每季度初召开街道网格研判会议时,由街道主要负责人召集,分包街道社区领导、网格分包部门网格长、街道科级干部、社区主要负责人、“5+N”职能部门科级干部参加,协调社区间网格化治理和服务,做到各项工作衔接配合。四是抓牢社区基础治理核心职责。社区对网格工作具体负责,做好网格内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除、政策法规宣传、民生服务开展等日常工作。对网格内出现的各类问题,可自行处理的及时解决,超出权限范围的及时上报反馈,同时做好小区、楼栋网格员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五是发挥小区(单位、街区)自治管理职责。小区网格负责服务小区居民、调解小区纠纷、举办小区活动、支持和监督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单位网格负责做好区域内信息收集、政策宣传、安全维稳、文明创建和社区共建工作,街区网格负责门前“四包”、秩序维护、纠纷调解、文明创建,配合协助城市市场监管工作。六是激活微网格“治理末梢”职责。在小区网格理事会的指导下,通过“两长四员”“十户一联”将网格化治理延伸至居民家中,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入户走访、关心重点人群,引导群众参与物业费收缴、邻里纠纷调解等社区事务,促进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治理有效衔接。

(三)深化“8”项运行机制,实现问题处置更快。坚持为我所用、好用管用、聚焦应用的理念,围绕呼叫准确、报道及时、处置到位、群众满意等方面,健全事件闭环处置机制,优化事件交办运转流程,协同、快速解决网格事项,实现群众需求“一呼即应”。一是创新网格吹哨机制。在遇到特别重大情况时,由区网格化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吹哨,启动网格三级响应机制。在日常管理中,对街道、社区无法处理的事项,由街道吹哨,分包区直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下沉社区开展网格工作,做到反馈问题有回应、工作需要有响应、群众需求有呼应。二是规范网格日常管理机制。区级层面实行“周指导、月通报、季推进、年考核”工作机制,对网格工作进行台账化、清单化管理。街道层面实行“周安排、月督导、季研判、年总结”工作机制,指导督促社区做好网格工作。社区层面实行“日排查、周汇报、月总结”工作机制,做好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三是落实五级议事协商机制。健全完善区级网格调度会、街道网格研判会、社区网格联席会、小区(单位、街道)网格议事会、楼栋微网格议事会五级议事协商机制。各基层组织在遇到相关问题时,第一时间召集相关网格力量,召开层级议事协商会议,研究推动问题解决。四是健全网格准入机制。结合全区重点工作,按照业务部门申请、区网格化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审核、区领导审批的程序,确定网格准入事项,纳入网格开展工作。满足三级响应机制启动条件时,按照启动程序、工作要求、任务分工等严格落实网格三级响应机制。五是健全网格员培训机制。由组织部、人社局、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局、物业服务指导中心、城区街道等单位,联合开展网格员日常管理、业务技能等方面培训,全年接受培训时间不低于70个学时。六是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建立网格联合督查组,通过周督导、月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定期督导街道统筹、社区日常网格管理、区直分包单位网格参与、职能部门配合等工作开展情况,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七是实行社区专职队伍补充机制。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社会组织帮扶等多种渠道,支持和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壮大社区治理服务力量,3—5年内按照每万城镇常驻人口配备不少于18名社区工作者要求,建立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定期招聘、随缺随补、周转调剂的常态化人员补充机制。八是完善网格激励机制。对网格分包部门、街道、社区网格治理委员会、小区(单位、街区)网格理事会、楼栋微网格等不同层面涌现出的优秀网格员进行评比表彰。在社区、小区显著位置设置光荣榜,对网格员优秀事迹张榜宣传。每年评比网格先进单位的范围延伸至小区网格理事会,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三、取得成效

淇滨区自实施“网格有约•一呼即应”网格治理2.0模式以来,各项工作运转有序,一系列改革举措释放出强大治理效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增强了基层治理效能。淇滨区将社区网格细分为区、街道、社区、小区(单位、街区)、楼栋5级体系,网格治理延伸至楼栋这一“最小单元”。制定网格员职责清单,让网格员更加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善响应机制,让事件处置流程更顺畅,实现群众诉求“一呼即应”、平急转换“无缝衔接”。自推行网格化机制以来,累计接收便民服务、环境卫生等诉求7万余件,办结率达99.58%。

(二)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将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等便民服务延伸至社区一线,打造“家门口服务站”,为群众提供规范、透明、高效、便捷的便民服务,社区治理由“城市管理”向“便民服务”转变,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网格化治理机制,拓宽多方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区域共建活动载体更加丰富、参与主体更加多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三)实现了基层减负增能。通过优体系、明职责、建机制,区直单位机关干部全员下沉一线,示范带动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汇聚了专兼职网格员8400余名,有力充实了街道、社区两级人员力量,让基层干部有时间有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提高了为民服务效率。

(四)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树立“一线选人、实绩用人”鲜明导向,推动广大干部到基层治理一线历练,对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实绩表现精准“画像”,让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有“干劲”、又有“冲劲”。聚焦干部推进基层治理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区、街道两级开展兜底培训人数达2300余人,实现培训全覆盖,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几点启示

(一)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把坚持党建引领做到实处。畅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激活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必须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淇滨区强化社区党委“主心骨”、党建“火车头”的引领带动作用,最大限度把“各方之力”整合起来,有效嵌入社区党建这个“大盘子”中,精准转化成服务群众的“为民之举”,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同时也提升了社区治理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党建引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只有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整合调动各方资源,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确保基层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把以人民为中心抓到细处。推进基层治理,关键是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与之匹配的治理路径。淇滨区以打造“安家淇滨•睦邻共建”品牌为抓手,通过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建立居民议事协商机制、引入专业第三方运营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等方式,聚焦民需、解决民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具体工作上,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才能广泛凝聚民心、汇聚民力,让基层治理效能更加彰显。

(三)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把资源力量沉到深处。“小马拉大车”,是制约当前基层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基层人员匮乏与社区治理任务繁重的矛盾问题,淇滨区按照“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阵地在基层建”理念,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城市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局,设置5个街道网格化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56个社区网格化治理委员会,确保社区治理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担,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推动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移,才能使基层有精力做事、有能力服务,真正做到事权匹配、资源配额、条块协同。

(四)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把闭环机制做到精处。社区治理要想上水平,关键要建立“平急结合、常态长效”的闭环工作机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淇滨区打通事件处置“上行”“下行”流程,对街道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事项,启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区、街道联动协同办理;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将区级层面工作安排“一键下达”至相关单位或个人,减少管理层级,实现工作指令高效传达、精准直达。实践证明,只有树立闭环思维,畅通事件处置流程,才能让网格在应急状态中做到机制管用、好用,在日常管理中做到真用、实用,实现大事小情“一网通办”、群众需求“一呼即应”。

附件:淇滨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吹哨”流程图

供稿: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城市社会治理与社区服务局

来源: 河南鹤壁淇滨区-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