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码,关注《社区工作通讯》
() - 在线查看《社区工作通讯》内容
- 原《内部参考文稿》查看
——家门口的社工站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今年以来,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在市委、区委社会工作部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秉承共同缔造理念,持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因地制宜探索以社工站之力破解基层治理困境,在全市先行先试,创造性打造融合社会工作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社会组织联合会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社工站,实现一站多用、一工多能,撬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夯基、制度保障赋能、多元相融增效、美好生活共建”的基层治理“宜昌路径”,让居民群众感受着双向奔赴“幸福来敲门”的喜悦,不断提升着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聚焦顶层设计,“全乡一体”以“好土壤”培育“幸福花”
伍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共同缔造活动及基层治理改革,坚持“全乡一盘棋”思想,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社工站建设,明确指出社工站是架起政府与社区、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要通过建立乡社工站,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探索解决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不足的可行路径,做弱势群体的“暖心人”、社会组织的“合伙人”、服务居民的“贴心人”、社区治理的“明白人”。
(一)激发“红色引擎”,驱动创新发展。为确保社工站健康发展,伍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协调解决“人财物”等问题,形成党建引领、部门协同、两工融合、“五社联动”的乡社工站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建工作与社工站服务深度融合,社工站及社区社工室负责人均由党员牵头负责。通过吸纳优秀社工入党,壮大党员队伍力量,促进社工站发展,目前伍家乡各社区持证社工92人,党员人数31人。积极推动跨组织合作,包括社区、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共建党建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作共建格局。
(二)筑牢“四梁八柱”,实现制度赋能。制订《伍家乡社会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对社工站建设标准、服务内容、人员设置、资金渠道、工作职责及运行机制等予以规范和明确。相继制定《社工站项目服务内容参考》《社工站建设与运营标准(试行)》《社工站建设运营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为社工站规范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蓄足“源头活水”,强化专业支撑。明确社工站有别于村(社区)居委会,创新打造一站服务、两工协同、多方联动、全心为民体系。一站服务即将社工站作为服务社区居民及深化社区治理的平台;两工协同即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的专业优势和社区工作者的本土优势,在协同和协作当中依托社工站开展服务推进工作;多方联动即发动包括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当中;全心为民即服务对象是全乡体居民群众,既包括“一老一小”,也包括困难群体等。
二、聚焦赋能融合,“三个坚持”以“小组织”提供“大服务”
(一)坚持资金保障“集约化”。乡党委、政府统筹应用上级惠民资金、乡本级财政资金、慈善资金、企业捐助资金、爱心商户个人出资等,加强协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拨付部分,“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有效整合相关政策和资金,合理分担建设和运营投入,最大化发挥各方资金的乘数效应,确保了社工站建设和正常运营。
(二)坚持阵地建设“网格化”。在站点建设和办公环境上,伍家乡根据“相互融合、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的建站宗旨,因地制宜设置服务阵地,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基层服务场所、设施设备,建立1个乡指导中心、1个社工站、9个社区社工室,形成“纵向到底”的三级工作体系,同时,集成区民政、残联、工会、妇联、团委、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资源,实现“横向到边”的共建、共用、共享格局。其中,社工站更科学合理搭建组织架构,配备站长1人,专业督导1人,副站长2人,下设9个社会工作服务室,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的凝聚力和领导力。
(三)坚持人才队伍“专业化”。社工站采取了“内培外引”的人才战略,对内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通过内培,伍家乡现已培养了一支拥有23名中级持证社工,88名初级持证社工,基层专职社区工作者达到179人的社工队伍。为提升站点综合服务能力,扩大社工站挖掘和引进公益慈善资源的范围,伍家乡社工站通过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引入社会组织人才,与乡社会工作者一起开展服务,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三、聚焦提质增效,“一站多能”以“小项目”贡献“大温暖”
(一)做优专业支撑,共建多彩生活。坚持让群众站C位,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确定一批群众急切期盼、高度关注的民生实事,提供专业支持,变“你和我”为“我们”,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如花溪路社区居民韩永艳曾不幸身患重病,在生命中最为黑暗与艰难的时期,众多陌生人的善意与援助让她在病愈后萌发组建“花溪姐姐” 家政志愿服务队,社区社工站得知这一消息后,联合妇联、商务局和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为队伍20多位社区志愿者骨干举办为期两周的“巾帼家政”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活动,自此“花溪姐姐”们活跃在各个小区,目前已惠及280个家庭。
(二)加强组织培育,赋能基层治理。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渠道,适应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进步一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2024年10月,乡社工站新培育了伍家乡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会聚焦群众所思所盼,培育孵化了许多有引领性、带动性、示范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实现社区资源、居民需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常态化对接,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池春水”。如为了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联合会重点培育文化类的社区社会组织“民惠”艺术团,并走进各小区巡回演出教学。皮明惠老师艺术造诣深厚,被推举为艺术团领军者,为整个教学团队指引方向,朱本超老师开设艺术团器乐班备受欢迎,吴廷芳老师的艺术团舞蹈班吸引众多学员,还有周谢平老师的民俗舞蹈班,周富秀老师的艺术团歌咏班都赢得了居民们的喜爱。截至目前,全乡社区社会组织已达340家,他们活跃在小区与楼栋之间,让居民们的幸福感原地升级。
(三)做大资源集成,提升幸福指数。社工站向内挖掘,通过社区志愿积分兑换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居民与商户加入到社区治理的队伍中来,用“爱心积分”奖励“志愿服务”,志愿者通过参加社区各类志愿服务可获得爱心商户提供的相应物品或服务,让志愿者爱心有所得,同时也让爱心商户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树立公益品牌,在社区形成爱心流动的微循环。同时,社工站向外链接社会慈善组织,积极争取慈善基金和慈善物资来助力社区的治理与发展。如枫香树社区“枫邻小屋”户外公共场所项目,在社区积极争取慈善资金的同时,居民群众143人自筹4033.98元,最终在九安城2号楼和4号楼之间的空地打造出一个议事小屋,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协商议事、政策宣传、文化活动、便民服务、共享空间的前沿阵地。
(四)精准社会救助,兜牢民生底线。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特殊群体,打造“爱与陪伴 邻里互助”“四点半课堂”“老年大学”“馨妈爱心伴成长枫香诗韵共芳芬”“爱众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等一系列服务品牌,开展活动30余场,惠及4000多人。如枫香树社区现有独居困难老人201名,为了弥补社区照看独居老人的不足,社区在上级民政单位的支持下,启动了“爱与陪伴 邻里互助”幸福家园项目,积极构建关爱帮扶的多元模式,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困难帮扶、心理慰藉、陪伴关爱和安全响应等服务,通过开展圆梦微心愿、集体生日会、心理陪伴、手工作坊等活动,丰富独居老人精神生活,后期还将引进智能设备,实现社区智慧化养老。
(五)突出特色优势,助推治理发展。社工站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围绕社区居民需求,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积分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社区聚焦于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专属形象,打造“微治理”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志愿者广泛参与,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画面。如福久源社区《基层治理新“合伙人”》项目,通过以社区管理为主,福久源商管配合,志愿者、户外职工、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全天候运转机制,建立爱心驿站并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伤能救急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4万余人次,让新业态就业群体及户外工作者们感受家一样的温暖,以服务聚人心。张家湾社区“湾湾法韵”志愿服务队以“枫桥经验”为指引,依托“社区微法庭”这一平台,扎根于基层矛盾纠纷摸排与调解,坚持每月到社区走访“问诊”,不定期就重大矛盾“出诊”,为优化基层治理赋能,为辖区居民提供物业纠纷、产权纠纷、邻里纠纷调解,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在微法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共同缔造“和谐社区幸福家园”的良好氛围。金巴岭社区构建“社工+志愿服务”新模式,着力打造“you”的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不一“young”的“搭子”社群,从青年出发、为青年赋能,在文化娱乐、志愿服务、救助帮扶、便民利民、活动宣传、环境整治等方面绘就一幅幅生动和谐的“新画卷”。
截至目前,伍家乡社工站已完成入户走访1201余户;开展关爱独居老人、困境人群需求评估,社区治理赋能等项目10余个;完成帮扶老年人、关爱留守儿童、残障人士护理等个案服务5个;组织邻里共融共享、安全教育等社区活动50个;联动志愿者2000多人,服务群众6000人。如今,乡社工站以“小项目”贡献“大温暖”,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共同缔造幸福宜昌,努力让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供稿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人民政府 作者:代明涛、陈建军)
来源: 中国社区工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