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区街领导专栏
快乐志愿服务 建设幸福社区
来源: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雄辉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湖里区湖里街道位于厦门岛西北部,1981年9月,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步诞生,辖区面积l2平方公里,下辖18个社区居委会,占湖里区社区总数的36%,总人口约15.6万,其中,户籍人口8.5 万,流动人口7.1万。近几年来,湖里街道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显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进幸福湖里建设的重要力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加强规范管理,实现服务制度化,增强志愿服务向心力
    一是先行先试,推动志愿服务走上制度化轨道。从1996年街道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始,就将志愿者活动纳入指导,但一直处于松散状态,2005年湖里街道弘扬特区发祥地精神,在福建省率先开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成立“湖里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制定了《湖里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章程》、《湖里街道社区志愿者守则》、《湖里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项目审核程序》等管理办法,提出了“政府引导、社区组织、依托居民”的指导思想,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二是整合力量,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街道志愿者协会成立后,以居委会和辖区企业为主力,三年内先后成立了6个企业和18个社区志愿者分会,形成了以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为龙头,以各社区志愿者分会为基础,与辖区单位志愿者协会相结合的覆盖全街道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上下联动、梯次推动、运转高效”的志愿服务网络,成为整合资源、汇聚爱心的大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下移和全方位覆盖。2006年街道成为中国社工协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常委单位,统一使用中国社区志愿者远程注册和管理系统,实现了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与全国统一标准的接轨,建立起一套志愿者注册、管理、培训、表彰激励等机制,被评为“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示范单位”。目前,网上注册的志愿者超过万人,拥有志愿者总数超过2万人。三是经费保障,推动志愿者活动走上常态化轨道。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了东荣露天文化广场、南山活动中心、仙岳山幸福广场、大榕树广场等活动场所,社区志愿者分会接收企业或社会捐款的同时,2006年起街道将社区志愿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树立服务形象,实现服务品牌化,增强志愿服务影响力
    按照“群众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立足街道实际,搭建活动平台,把志愿服务与建设幸福社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广泛吸引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濠头社区开通了“爱心助残一条街”,在辖区商家比较集中的地段,联合店家开辟“助残爱心店”,依序编码,制作统一标志,目前共有爱心门诊两家,爱心超市5家,为残疾人提供最高优惠,“爱心助残一条街”2007年被评为“厦门市十大金点子”。康晖社区开展“情暖空巢社区平安铃”志愿服务,他们为社区空巢老人设计“平安铃”服务项目,让老人和社区志愿者建立长久且较固定的结对关系,老人只要拨简单易记的4位数号码,即可联系子女和社区志愿者,解决空巢老人急无所助的问题,志愿服务事迹得到多方媒体的广泛宣传。兴华社区围绕“调解矛盾、宣传政策”主题,成立“社区守望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居民群众中开展动态巡逻、信息收集、政策宣传、邻里守望等活动,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社区纠纷、调解家庭矛盾,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2012年厦门市委组织部拍摄制作成远程教育片。东荣社区弱势群体人数比例相当大,围绕“扶贫帮困、奉献爱心”主题,建设“爱心蓄水池”,引导居民献爱心,不一定要捐钱,也可以捐时间、捐场地、捐技能、捐服务,每当居民遇到困难,蓄水池便发挥作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居民们在献爱心的同时也建立起浓浓的邻里情。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童敏教授带领30多名大学生加入康乐社区志愿者的行列,重点帮扶13名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街道的“爱心辅导、心理援助”2008年获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奖。怡景社区成立 “九九法律服务队”,由十多名从法院、公安、监狱等系统退休人员组成,建立“小区矛盾调解站”,每月15日为接待日,居民也可预约咨询,他们发挥专业优势义务担负起法律宣传、咨询、援助等服务,排查调处社区纠纷。村改居的塘边社区2010年建立厦门市首家“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本着“关注、关爱、互助、共享”的服务目标,社区志愿者们为孩子提供服务,让居住在社区内的流动儿童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温暖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塘边社区流动儿童快乐成长”入选2012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援助计划,成为全国示范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三、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专业化,增强志愿服务凝聚力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注重发动社会中具有一技之长和奉献精神的单位、社区居民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壮大专业志愿者力量,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一是突出“关爱”。金鼎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与厦门爱恩心理咨询中心签约,引进“健康心理社区”项目,开展了健康心理普查、义务心理咨询、重点人群帮助、青少年心理拓展、紧急心理干预等服务,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有关心理、家庭、婚姻方面的讲座培训,每周专门一天进行义务心理咨询。光亮医院组建医疗咨询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在医院网站开设了健康知识等服务群众栏目,与《厦门晚报》、《厦门商报》共办“大众健康养生”等服务专题栏目,推出“首家定期专家免费会诊制度”和“穴位经络健康养生进社区”活动,为社区贫困居民送医送药,排忧解难。二是注重实效。在3个“城中村”社区,建立社区志愿消防队伍,率先推行社区火灾“3分钟”防护模式,将社区志愿消防队执勤电话纳入市消防指挥调度系统,一旦辖区发生火灾,由119指挥中心对社区志愿消防队发出指令,志愿消防队利用熟悉辖区水源、道路情况的优势,3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同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公安消防部队,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提供决策。三是注重结合。2009年湖里电信志愿服务队加入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他们以康乐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示范点,设计出具有“关爱他人”和“成长自己”双要素的特色志愿者胸卡,帮助创办社区网站,设立志愿者专栏,宣传优秀志愿者的风采,充分利用网站建立服务需求登记表,将居民需求和志愿服务对接起来,建立绿色通道,做到居民需求表达、志愿服务渠道、志愿者奉献爱心“三无障碍”。兴华社区警民志愿服务队,建立了“两所一社区”联排调解机制,派出所、司法所、物业、社区志愿者,整合相关资源,及时排解矛盾纠纷苗头,及时互通信息,共商调处措施,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几年来,辖区单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才能,大大提高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四、夯实志愿基础,实现服务常态化,增强志愿服务生命力
    街道立足社区,充分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的所需,结合辖区居民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特色,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帮需要帮助的人,以十大项目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一是助老助残助困助弱服务。组织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参与大型节会服务。参与每年的厦门马拉松比赛、九八投洽会的交通协助、医疗救助等服务活动。三是开展文明过马路宣传劝导活动。在湖里大道等14个路口设置语音播报器,劝导行人乱穿马路、电动车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提醒市民注意交通安全。四是开展“周(月)末清洁家园”活动。参与开展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五是青少年成长关爱。协助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参与组织义诊,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引导等服务工作。七是社区法律援助服务。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工作。八是社区矫正服务。协助开展对有问题人员的矫正等工作。九是社区治安巡逻。共创一个安居乐业、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十是社区特色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歌咏、舞蹈、健身等群众性自娱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通过加强引导,变“松散”志愿服务为“官方”自觉引导,各社区主官既是志愿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志愿活动的带头者,确保街道和社区每月每季每年都要有社区志愿者开展活动的具体计划,吸引更多的人志愿加入到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行列中来,有效提升居民幸福度。

    五、关注社会影响,实现服务功能化,增强志愿服务感召力
    一是把志愿活动和创建文明城区结合起来。在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开展劝导、督导、宣传和参与公益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实践者。二是把志愿活动和为民解困解难结合起来。康乐社区的“单亲妈妈相亲会”活动,社区志愿者从单亲妈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出发,通过平时日常活动以及座谈、访谈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估,策划组织了单亲妈妈相亲会活动,采用自愿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单亲妈妈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鼓起勇气找寻自己的幸福,取得了意想不到热烈反响,走上了央视,在《小区大事》栏目实况录播,受到广泛关注。三是把志愿活动和创建幸福社区结合起来。以志愿活动为载体和平台,开展“守望互助,幸福社区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四是把志愿活动和政府购买服务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志愿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探索把社会救助、优抚助残、社区养老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内容,以项目运作方式交由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运作,推动形成“党政支持、社区组织、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让社区志愿者为社会承担更好的责任,以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五是把志愿服务和参与国外交流活动结合起来。徐厝社区志愿者余瑶,2008年作为全国社区志愿者的唯一代表,远赴英国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并担任中国志愿服务团队队长,她认真策划并直接参与了许多爱心活动,积极参与当地国会议员对话,宣传、推广中国志愿服务经验,她先后接受爱丁堡电视台专访,其事迹亦被新浪网、福建之窗、厦门日报等报道宣传,2010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她的身上浓缩了社区志愿者纯真质朴、无私奉献的美德。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几年来,湖里街道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积极倡导和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此街道先后获得了“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街道” 、“厦门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和谐邻里示范街道”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各种荣誉。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到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区志愿服务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将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推动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快乐实践,进一步促进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建设“美丽湖里”和“幸福社区”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