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区工作网 > 城区
聚焦民生福祉 臻至善治善能——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城实践”

平城区2018年5月建区,是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中共大同市委、市政府、驻同部队及部分国省重点企业总部所在地,也是全市科技、医疗资源的集聚区。常住人口约110万,流动人口约18万,占大同市人口三分之一,是山西省第二人口大区。全区辖18个街道,48个村,155个社区。总面积232.17平方公里。

今年是平城区建区五周年,经过5年的拼搏发展,初步构建起了和谐有序的治理格局。在建区初期,平城区在基层治理方面有三大突出难点:一、平城区是人口大区,老年人占比多;二、平城区是房屋土地征收大区,遗留问题多;三、平城区是服务业、旅游文化集聚区,城市管理压力大;此外还有老旧小区多、物业、教育、就业、保险等民生问题,那么对于一个年轻的行政区,在基层治理中如何破题、如何提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享平城区的实践做法。

一、聚焦优化调整,夯实基层治理工作基础

平城区是大同市在2018年年初,区划调整中新设的行政区,前身是城区,占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80万人,没有农村。区划后,平城区面积增大了,人口增多了,而且增加了农村,同时平城区面临人员结构复杂、城乡交叉融合、人户分离严重、人口流动性强的现实情况,针对公共资源配置不足、居民结构精准画像困难、诉求多元标准不一、职能资源分散等问题,平城区通过行政区优化调整和大走访、大摸排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基础工作。

(一)乡街调整,社区优化

为了做好大同市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2021年2月平城区按照管理幅度适中、管理面积和人口规模适当的原则,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经中共大同市平城区委一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确定平城区由3个乡12个街道优化调整为18个街道。2021年6月从有利于优化管理和方便服务出发,在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将平城区各街道合理设置了155个社区48个村。调整前水泊寺乡占地94平方公里,共有25个村、10个社区,调整后,水泊寺乡优化成4个街道,由原来的10个社区增加到18个社区。通过乡街调整、社区优化,畅通了平城区基层治理机制,解决了城市化进程新建小区、居民聚居区的管理空白,分解因管辖范围过大、人口过多造成的社会管理压力,解决了城乡结合部管理困难的问题,提高了精准服务度。

(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

为了加强乡街调整、社区优化后的基础底数及人员稳定性,平城区科学设计《社区居民信息登记卡》、《社区单位(商铺)基本信息统计表》等14类社区基本信息登记户卡,开展“大走访、大摸排、大数据”行动,发动每一位社区(村)“两委”、网格员对辖区常住居民开展大走访,逐户登记居民的基本信息,做到一户一卡,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变更、完善居民信息项目,做好基层治理基础数据信息工作。其次,平城区建立了走访入户机制,以网格为单位,每个网格有一名“两委”成员和一名网格员共同常态化入户走访,实行AB岗,在社区(村)“两委”、网格员走访入户过程中,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密切关注舆情,突出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困难救助等问题排查,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对居民群众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同时,通过“智慧网格平台”系统,把社区“两委”和网格员收集到的户卡信息及时录入平台,并通过智慧数字优化各类信息资源,动态更新人口、房屋、企事业单位、重点人员等网格内基层信息,为科学服务居民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政府效率化、精准化管理。

二、聚焦城市管理,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小区私搭乱建,车辆乱停乱放,商铺跨门经营、门前乱堆乱放,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面对这些老百姓经常反映的问题,基层不能不管,但基层同志苦不堪言,到底怎么管,每个地市中心区也都面临着这些问题。平城区通过物业能力提升、执法力量下沉,打通了基层治理的堵点,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

(一)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的问题

平城区18个街道共有805个小区,其中20年以上的住宅小区共有377处,占比47%,涉及14个街道,共130560户居民。针对部分物业不作为、老旧小区“没人管”的问题,首先,区级成立了物业提升领导组,并抽调了12名优秀的基层人员组建了工作小组,起到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督促检查、考核管理等作用。同时,各街道组建18个物管办,每个社区也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建立物业考核机制,通过“一年提升到位,三年过渡奖补”的形式,由区考核街道、街道考核物业。同时,通过“三个一批”,依法合规清退一批未达标物业企业、引入一批优质物业企业、保留一批规范物业企业,推进物业工作有效提升。其次,针对377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原先52家企业服务144个小区,现在引入43家物业又解决145个失管老旧小区,其余老旧小区多数为微型小区,通过社区发动居民自我管理,让老旧小区成为了“干净整洁、管理有序”的物管小区。振华街道的日报社家属楼曾经是“污水流、路不平、停车乱、环境差”的无人管理老旧小区,通过吸纳优质物业,居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把日报社家属楼打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明星小区。近几年,平城区通过对231个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整治工程,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微改造”,完善了小区围墙、监控、门房、道闸、楼宇防盗门、存车棚等,有效提升设施的使用性能和房屋完好率,保障居民日常居住的便利性。同时,区级统筹建立了智慧物业平台,构建5188001电话受理和网络受理并行的投诉反馈体系,把反映的物业问题解决在基层。

(二)破解基层干部“管不了”的问题

2020年大同市圆满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21年大同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作为大同市的中心区,平城区义不容辞地做好创城工作,但是在创城的过程中屡治不止的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广告泛滥等城市顽疾,给社区干部造成很大压力,疲于应付。2021年,区委、区政府统筹谋划,确定将执法力量下沉街道。为各街道办事处下放30-70名城管执法人员,由街道负责协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真正把街道的执法力量充实起来。目前共下沉城管执法人员705名。开展了市容市貌整治、原煤散烧整治、拆除违建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迎宾街道绿园小区内有一所存在安全隐患的麻将馆,曾经社区多次协调关停麻将馆无果,通过执法力量下沉,责令关停了麻将馆,保障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管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队伍下沉、职权下放后,各街道将网格化管理与城市综合执法相结合,减少了执法层级,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消除了基层管理中的一些盲点和空点,更是避免了多头指挥导致的管理混乱问题,使基层的社区干部不再孤军奋战,提升了基层力量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

三、聚焦“一老一小”,守护基层治理幸福根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养老托幼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近几年,平城区始终将辖区的老年人、少年儿童群体作为社区福祉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日程,不断满足社区“一老一小”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一)应对老龄化,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022年大同市平城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61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目前,平城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18.3万,占比16.6%,有部分街道老年人占比达到40%,如新华街道、武定街道,居民多数都是铁路退休的职工和家属。2019年开始平城区政府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重点项目推进,首先推动智慧居家养老平台的建设。2018年大同市获批列入第三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市政府通过本土企业398康养中心投资建成全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并自主研发了“贴心保”智能设备,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一键呼叫、精准定位、跌倒报警、心率监测、血氧监测等功能。平城区作为试点县区,率先开展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并在全区建设60个社区助老服务站,开展助购、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救六助服务,形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老年人通过“贴心保”下单、平台接单,把老年人的需求发送给助老站,由助老站为老年人上门服务。同时,社区助老服务站也成为老年人的小乐园,每天到社区助老服务站参加各种活动。在振华街道育才社区助老服务站每天都可以看到老年人做手指操;在吃饭时间,可以看到站长忙碌地送餐身影,每天可送餐30多单。其次,平城区重点推进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通过申报山西省民生实事-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争取省市区配套资金,目前已建10处并已开展服务,以中心为点,辐射周边老年群体,开展失能、半失能护理、日间照料、居家上门等服务,清远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已收住了42名失能、失智老人,并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72户,主要提供保洁、送餐、洗浴等服务。通过推动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助老服务站的建设,大大地协助社区解决老年群体的多方需求。

(二)搭建“家校社”共育平台,保护未成年

平城区是教育大区,目前18岁以下人群占比21%,共有23.1万人,幼儿园180所,小学47所,中学20所。平城区始终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积极搭建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平台,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各方资源,以各个街道设立的未保站为共育平台,通过专家、社工、机构、志愿者4支服务队伍,开展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宣传培训、社工支持等服务。疫情期间,水泊寺街道未保站开通了“倾听你的心声”服务热线,通过社会组织以及心理咨询师共为126名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迎宾街道未保站通过入户发现一名脱管儿童,父母分居没人管,儿童社工多次与父母进行沟通并帮其找到工作,使家庭矛盾缓和,让孩子回归了正常家庭。同时各街道社工站每月与驻街学校对接,通过与学校沟通,了解辖区内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学生,家、校、社及时沟通,共同化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部分社区组织四点半课堂、亲子游戏、趣味运动会、跳蚤市场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四、聚焦“五社联动”,描绘基层治理宏伟蓝图

平城区以推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要抓手,立足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赋能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发掘和利用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实现五社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建设“五社联动”综合阵地

平城区建区初期,社区用房只有2.3万平方米,五年时间通过新建一批、接收一批、改造一批、共用一批等方式,社区用房达到了8万平方米,比2018年增长了4倍。社区场所面积的提高促进了服务功能的丰富,党建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居民议事厅、助老服务站、卫生健康等功能室综合设置,为基层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区级成立了社区治理创享中心,开展“两新组织”党建、社会工作服务总站、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工培训及社区志愿者发展五项主要工作,实现多元主体间的互联互补互促。2021年,平城区作为省级试点单位,率先在开源、迎宾、振华、清远四个街道开展社工站试点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第三方社工机构,在街道辖区内实施“61341”工作法。目前,平城区已经实现了街道社工站全覆盖。

(二)凝聚“五社联动”强大合力

治理之要,首在用人。平城区积极完善社区工作者体系,目前,共有社区“两委”成员1402名,专职网格员1256名,兼职网格员14440名,取得社工证354名,在册志愿者162179名。建立“网格员-优秀网格员-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两委”主干-街道事业编制人员”的阶梯式培养链条,近两年,已经有95名社区“两委”定向考入街道事业编制。建立“三岗十八级”为基础,社工师津贴为补充的薪酬体系,鼓励社区工作者积极参加全国社工师考试,每年组织考前培训。推出专业社工人才养成举措——“星空计划”,让优秀社区工作者赴北京、江苏、福建等先进地区学习,通过专题培训,采用大讲堂+工作坊+小组+外参的形式培养“全科社工”、“精英社工”,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素养。

为了不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平城区出台了《大同市平城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施方案》,2018年至今共孵化培育了社会组织108家,落地服务社区项目500余个,涉及社区动员、为老服务、青少年儿童服务、文体娱乐、特殊群体关爱等诸多领域。五年来,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完善社会服务、缓解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互动等方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大同乐人天地社会组织是首批入驻的组织,通过孵化,由单一的文体服务转型为构建和睦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机构,通过开展“社区邻里节”,促进居民间的交流互动,树立“尊老爱幼、热心公益、互帮互助”的新风气,引领社区居民自发参与社区治理。平城区先后出台了《大同市城区街道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平城区街道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指引》等规范化文件,连续举办小微公益创投大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暨公益鹊桥会等活动,通过项目化运作,让初创的社会组织走进社区,让草根的社会组织站稳脚跟,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几年,平城区重点在建设社区阵地、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提高社区队伍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同时平城区还在发展社区志愿者、链接社会资源上寻突破、求实效。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通过聚焦优化调整、城市管理、“一老一小”、“五社联动”,平城区从基层打通社区治理堵点、解决社区治理难点、消除社区治理痛点,进而更好地发挥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在培育社区文化队伍、打造“一社一品”服务、开展社区自治金项目、建设智慧社区等方面,平城区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努力打好社区治理的平城品牌,促进社区治理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社区工作网